* border border
*
Global Invasive Species Database 百大入侵種 翻譯維護登入 中文版首頁 English Version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國家或區域 棲地 物種細類別 物種粗類別 學名或中文名  
  尚未登入!      
  您查詢: 魚類  共有90筆資料

脊椎動物
1.Acanthogobius flavimanus (魚類) 黃鰭刺鰕虎魚
黃鰭刺鰕虎魚(Acanthogobius flavimanus)原產於亞洲。牠經由船舶的壓艙水,已被引入到澳洲和北美西海岸。與當地瀕危物種競爭食物和資源。
2.Acridotheres burmannicus (鳥類) 葡萄胸椋鳥
在2000年左右入侵以色列,被列為入侵種。與其他入侵椋鳥相似,會對同域的原生物種產生食物及巢位競爭,相對強勢的性格可能會將其他原生鳥種驅離原棲地。
3.Agapornis fischeri (鳥類) 費氏愛情鳥
費氏愛情鳥為種食性鳥類,作為寵物鳥逃逸或宗教放生至野外,會對農作物造成損害,並可能與臺灣之文鳥科及雀科等種食性鳥種產生競爭排擠效應。
4.Agapornis roseicollis (鳥類) 桃面愛情鳥
桃面愛情鳥為種食性鳥類,作為寵物鳥逃逸或宗教放生至野外,會對農作物造成損害,並可能與臺灣之文鳥科及雀科等種食性鳥種產生競爭排擠效應。
5.Aix sponsa (鳥類) 林鴛鴦
林鴛鴦被圈養逃逸至野外,可能對臺灣本土原生水禽,如鴛鴦(Aix galericulata)等近緣物種,造成競爭排擠效應,並增加養禽場及野鳥間如禽流感之疾病傳播。
6.Alopochen aegyptiaca (鳥類) 埃及雁
埃及雁在歐洲的野化族群會造成農業損害。臺灣之野化個體大多是由養禽場及鳥園逸出,可能會增加養禽場及野鳥間如禽流感之疾病傳播。
7.Alosa pseudoharengus (魚類) 灰西鲱
灰西鯡(Alosa pseudoharengus)是一種小型魚類,原生於北美東海岸,對水生環境有一些重大的影響。灰西鯡從海洋迴游到淡水中產卵。它會全年佔據內陸水域的各個水層。灰西鯡會改變浮游動物族群,因為它是一個非常有效率的浮游動物捕食者,也會和其他魚類競爭食物。灰西鯡會吃其他魚類的卵和幼魚,因而可能會導致其他魚類族群數量下降。它常被養來當作飼料。
8.Amatitlania nigrofasciata (魚類) 黑帶嬌麗魚
黑帶嬌麗魚原產於中美洲瓜地馬拉、宏都拉斯以及薩爾瓦多地區。牠是一種受歡迎的水族觀賞魚種,食性為雜食性。在臺灣,目前發現於日月潭以及淡水河流域下游河段中。
9.Ameiurus nebulosus (魚類) 雲斑鮰
雲斑鮰(Ameiurus nebulosus),俗稱棕色大頭鯰魚,原產於北美洲,已被引入世界各地一些國家,作為垂釣魚種。它對環境適應力很強,在污染的水域中均能生長,所以使其能夠在原生地之外,成功地建立族群。其入侵已經引起一些關注,但目前缺乏有關其影響的資料。
10.Barbonymus gonionotus (魚類) 銀高體鲃
銀高體鲃原產於亞洲湄公河與湄南河、馬來西亞半島、蘇門答臘以及爪哇。在東南亞,已有從養殖業中逸出並在河流中建立族群的例子,並成為東南亞幾個島嶼上捕撈漁業的基礎。可用於在水庫中攝食生長過多的植被。通常以新鮮的方式出售,偶爾可在水族館貿易中見到。目前在臺灣已廣泛出現在西南部的溪流下游水域。
11.Cacatua galerita (鳥類) 葵花鳳頭鸚鵡
在原生地便有造成農損的情況,若成功入侵可能也須面對此問題。
12.Cacatua goffiniana (鳥類) 戈芬氏鳳頭鸚鵡
戈芬氏鳳頭鸚鵡可能製造噪音及農損,並與當地原生鳥種競爭食物及巢位。
13.Cairina moschata (鳥類) 疣鼻棲鴨
疣鼻棲鴨因人為放養,野化個體已廣泛出現於臺灣低海拔水域,可在野外自行繁殖,對靜水域水鳥可能會造成競爭排擠效應,並促進養禽場及野鳥間的疾病傳播。
14.Carassius auratus (魚類) 金魚
原產於亞洲,由於它是受歡迎的池塘和水族館觀賞魚,目前已被引入全世界各地。在刻意與無意間的放養,意味著這個物種已經在許多新的地方形成野生族群。有關人士提出了關於金魚對水生生物族群的影響,包括增加濁度,捕食本地魚類以及促進藻類大量繁殖。
15.Carassius cuvieri (魚類) 高身鯽
高身鯽原產於日本,為日本特有魚種。為一種初級淡水魚。屬於一種雜食性魚類,幼魚以浮游動物為主食,成魚以植物、藻類、腐植質、甲殼類以及水生昆蟲為食。過去引入臺灣作為水產養殖魚類。在臺灣主要棲息於水流較緩的河川中下游、湖泊、池塘或水庫。包括新北、基隆、桃園、新竹、苗栗、臺中、臺南、高雄、屏東、宜蘭及花蓮等多個縣市皆有採獲紀錄,但整體而言,族群數量並不普遍。
16.Channa argus (魚類) 烏鱧
寒帶的蛇頭烏鱧(Channa argus)生長在俄羅斯、中國和韓國。它是著名的貪吃的獵食者,捕食其他魚類,也能忍受冰凍的低溫,也能容忍缺水四天以上。可作為高級食材,也可作為印度等貧困社會的食物,此魚經由養殖,傳播到世界各地。最近馬里蘭(美國)出現這種“怪魚”,一直是媒體關注的焦點。
17.Channa marulius (魚類) 眼鱧;五點雷龍
幾乎沒有任何文獻提到眼鱧(Channa marulius)對原生魚類族群的影響。作為捕食者,它可能會影響當地的魚類相,進而破壞地區食物鏈。唯一有引入記錄的國家是美國。
18.Chitala ornata (魚類) 飾妝鎧弓魚
飾妝鎧弓魚原產於中南半島湄公河流域。在原產地,這個魚種棲息在中大型河川以及水塘中。在原產地為可食用經濟魚種,在世界範圍則普遍做為水族觀賞魚種飼養。在臺灣,目前可在嘉義、台南以及高雄等縣市的水庫以及大型水塘中發現。由於該魚種為掠食性魚種,因此可能對臺灣原生的淡水魚類、蝦、蟹、水生昆蟲等動物造成直接的捕食威脅。
19.Cichla ocellaris (魚類) 皇冠三間
皇冠三間(Cichla ocellaris)是一個食魚動物,已被引入作為休閒垂釣魚種。有研究認為,引進此物種後,它會和本地物種競爭資源,對於整個食物鏈產生一系列的影響,但也有矛盾的研究結果顯示,引進皇冠三間會使本地魚類族群數量增加。
20.Cichlasoma urophthalmus (魚類) 尾眼鯛
慈鯛科尾眼鯛(Cichlasoma urophthalmus)原產於中美洲的中型魚類。它已經入侵了包括大沼澤國家公園在內的佛羅里達地區,最近有泰國和新加坡報導。它是一個廣食動物,可以忍受各種鹽度,溫度和棲息地類型。導致其在整個佛羅里達半島分佈範圍擴大。它可以達到高密度,並可能與本地魚類競爭並競逐本地魚類,從而可能降低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
21.Cirrhinus molitorella (魚類) 鯁
鯁為一種初級性淡水魚。原產於熱帶亞洲,包括湄公河,湄南河,南屯河,邦非河、南盤江流域以及紅河。為一種水產養殖魚類。生存於急流和緩流的深水區。成群棲息在大型以及中型河流的中底層水域,在雨季進入遭洪泛淹沒的森林區。野生種群有明顯的遷徙行為,但養殖的種群可能已失去遷徙行為。雜食性,以藻類、浮游植物、有機碎屑等為食。在臺灣,於新北、基隆、桃園、南投、嘉義、臺南、高雄、屏東等縣市的河川、湖泊及水庫等水域皆有採獲紀錄。
22.Clarias batrachus (魚類) 蟾鬍鯰(泰國土虱)
蟾鬍鯰原生於東南亞,被引入至許多地方以作為養殖漁業之用。由於牠們能在地面上移動,所以蟾鬍鯰的英文俗名稱為步行鯰(walking catfish)。牠們被認為是機會主義型的覓食者,且可以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存活數個月。在乾旱時,蟾鬍鯰會聚集在獨立的水池中,捕食其他的物種。目前,牠們已入侵了許多水產養殖場,並捕食池中養殖的魚類。已知蟾鬍鯰為一種底棲性、夜行性並靠觸覺的雜食性動物,以捕食大量的水生昆蟲、蝌蚪與其他魚類為生。
23.Clarias gariepinus (魚類) 尖齒鬍鯰
又稱北非鬍鯰,為輻鰭魚綱鯰形目塘虱魚科的其中一種,原產於非洲,並引進亞洲及歐洲,本魚體黑灰色,腹部白色。
24.Copsychus saularis (鳥類) 鵲鴝
黑白色系的鳴禽,由於鳴聲婉轉被作為寵物鳥引進,1990年開始出現在野外並漸漸擴張族群。會捕食原生種動物。
25.Coptodon zillii (魚類) 吉利慈鯛
在其原生的熱帶地區,吉利慈鯛(Tilapia zillii)是一個重要的食用魚以及水產養殖用魚。吉利慈鯛提供埃及70%的養殖產量,但在其原生地之外,這個淡水魚能在鹽度高的水域生存且建立族群,只有低溫能限制其生存。經常被引入用來控制水草,吉利慈鯛會經由清除水生植物和對其他魚類的侵略行為,改變當地底棲生物群落。
26.Crithagra mozambica (鳥類) 黃額絲雀
已入侵西印度群島、阿加萊加群島與梅斯卡尼群島(印度洋的模里西斯屬群島)、塞席爾群島(印度洋島國)及夏威夷。在梅斯卡尼群島對穀類作物造成危害,在塞席爾群島則對該地特有鳥種造成威脅。
27.Ctenopharyngodon idella (魚類) 草魚
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a)是一種大型鯉科魚類,被引入全世界以控制水生植物以及當作食用魚。它是一種貪吃的覓食者,能以非常高的效率去除水生雜草。不過他們也會完全移除水系中的植被,造成生態影響。草魚也會與本土魚類競爭或者攜帶寄生蟲,例如亞洲絛蟲(Bothriocephalus opsarichthydis),此對引入的水域,引發其他不良影響。
28.Cyanopica cyanus (鳥類) 灰喜鵲
與喜鵲同為人為引入臺灣的鴉科鳥類,以臺南的族群規模最大,有與喜鵲競爭的趨勢。淺藍色的飛羽及尾羽是最大的特徵,性吵雜,常成群活動,亦會多對共同繁殖。
29.Cygnus atratus (鳥類) 黑天鵝
被引入至歐洲、西亞、日本、中國、美國及紐西蘭等地,並建立野化族群。可能會與原生水禽產生生態棲位競爭,接觸過程也可能將野鳥的禽流感病毒轉移至家禽上。
30.Cyprinella lutrensis (魚類) 盧倫真小鯉
盧倫真小鯉(Cyprinella lutrensis)俗稱紅夏納,原產於美國中西部的河流和溪澗。牠主要被當作魚餌使用,因此擴散到美國西南部和墨西哥。這種魚喜歡少有受其他鯉科魚類干擾的地方。它們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夏季的中期產卵。
31.Cyprinus carpio (魚類) 鯉魚
鯉魚為食用性魚類,因被作為食物中的蛋白質來源而引進世界各地的熱帶及亞熱帶溫帶水域。鯉魚已經被養殖了2500年,是一種受歡迎的垂釣與觀賞魚類;也是世界第三大最常被引進的物種。但因其攝食的方法會攪動水底的沈積物並將水中的大型植物連根拔起,因此使其成為改變當地魚類、水生物種棲地環境的重要物種。
32.Dermogenys siamensis (魚類) 暹羅皮頦鱵
暹羅皮頦鱵是一種小型魚類,原產於東南亞泰國、越南以及柬埔寨,主要棲息於河川、湖泊或池塘淡水以及半淡鹹水,本魚種是一種水族觀賞魚類,活動於水體的表層。在臺灣,發現於南部高屏溪河川下游平原區的緩流水域,但數量不普遍。
33.Esox lucius (魚類) 白斑狗魚
白斑狗魚(Esox lucius)是掠食性淡水魚,是一種機會性的獵食者。它常見於美國、加拿大、中亞、西伯利亞和歐洲許多地方的湖泊、盆地和河流。它也存在於鹹海、北極、波羅的海、巴倫支、黑海、里海、北海和白海以及大西洋海盆中。白斑狗魚在全球族群中表現出遺傳分化。
34.Estrilda melpoda (鳥類) 橙頰梅花雀
全長約10cm,臉頰有醒目橙班,嘴喙紅色。喜結群活動,覓食草籽及小型昆蟲。原產於西非,入侵至多國。目前危害狀況不明,可能與近似物種競爭資源。
35.Gambusia affinis (魚類) 大肚魚
大肚魚(Gambusia affinis)是原產於美國東部和南部淡水的一種小魚。上世紀初被引入全球許多的水道,想作為抑制蚊子的生物,最終變成為一個有害動物。起先大肚魚(又稱食蚊魚)被誤認為抑制蚊子族群的效果勝於原生魚。但其掠食習性會掠食當地經濟魚種的卵及瀕危稀有的原生魚類以及無脊椎動物。大肚魚一但建立族群後就很難以根除,因此減少其影響的最好方法是控制其更進一步擴散。目前仍有為抑制蚊子蓄意放養大肚魚之情形。G. affinis是與其親源相近的東方mosquitofish(G. holbrooki)的亞種。牠們的外表、行為與衝擊幾乎一樣,因此能使用相同的管理技術處理。在澳洲的G. affinis實際上指的是 G. holbrooki
36.Gambusia holbrooki (魚類) 東部食蚊魚
東部食蚊魚(Gambusia holbrooki)是一個小型具有攻擊性的胎生魚類,原生於美國南部。被引入全球來抑制蚊子。東部食蚊魚會損害當地的魚類、兩棲類和無脊椎生物族群。
37.Geopelia striata (鳥類) 斑馬鳩
小型鳩鴿,身體灰褐色且有黑色條紋。出現於都會或近郊的綠地及開闊環境,於地面取食果實、種子及昆蟲。目前台灣僅限高雄地區有穩定族群,危害狀態不明。
38.Glyptoperichthys gibbiceps (魚類) 隆頭翼甲鯰
翼甲鯰屬魚類的環境影響。尚未完全了解,但在它們被引入和豐富的地方,它們的進食行為和穴居活動會引起相當大的干擾。據報導,它們的洞穴促成淤積問題,河岸侵蝕和不穩定。翼甲鯰屬魚類在溪流和湖泊的底部覓食,偶爾將其頭埋在基質中並綁紮其尾巴。這些行為可以使水生植物連根拔起或剪斷,並減少沉水植物的豐度。
39.Gracula religiosa (鳥類) 九官鳥
九官鳥入侵印度西部、中國、台灣及美國本土及夏威夷,可能會製造農損及噪音,並與原生鳥種競爭食物及巢位。
40.Gymnocephalus cernuus (魚類) 梅花鱸
梅花鱸(Gymnocephalus cernuus)由於船舶的壓艙水,被引入到新的地點。也經由逃逸或隨意丟棄活餌而入侵。它已成為北美五大湖區和歐洲的一些湖泊的威脅。由於具有很強的繁殖力,廣泛的棲息地範圍和具有攻擊性的覓食行為,梅花鱸已成為入侵物種。
41.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魚類) 白鰱
白鰱(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是一種鯉魚,原產於亞洲。白鰱被引入世界各地,供水產養殖使用,也被用來控制自然水域中過度生長的浮游植物。白鰱以消耗與競爭浮游動物族群來改變食物鏈,因而可能會減少原生地的生物多樣性。白鰱也被發現會攜帶和傳播沙門氏鼠傷寒桿菌。
42.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 (魚類) 大頭鰱
大頭鰱(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俗稱大頭魚原產於亞洲。他們被引入世界各地,供水產養殖使用。它們也可用來控制自然水域中過度生長的浮游植物。此物種有可能會消耗浮游動物族群,競爭改變食物鏈的結構,減少當地生物多樣性。大頭鰱也被發現會攜帶和傳播各種疾病。Aristichthys nobilis是大頭鰱(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的同物異名。
43.Ianthocincla chinensis (鳥類) 黑喉噪眉
原產於中國南方及中南半島的噪眉科鳥類,鳴聲婉轉多變,因此被作為寵物鳥引進。目前臺灣主要族群在北部及中部低海拔山區,危害狀態不明。
44.Lates niloticus (魚類) 尼羅河尖吻鱸
尼羅河尖吻鱸是一種大型的淡水魚。與現知的capitaine、mputa 或sangara一樣,體重可達200公斤,體長可長至兩公尺。在1954年被引入維多利亞湖(Lake Victoria),因其對原生魚種的捕食及食物的競爭,已造成當地兩百多種的原生魚種滅絕。
45.Leuciscus idus (魚類) 高體雅羅魚
高體雅羅魚(Leuciscus idus)是一種大型淡水魚,原產於歐洲。在許多國家,他們是有價值的垂釣魚種,已被引入一些的地區作此用途。相關人士提出他們可能會損害到當地水生生態系統,但似乎缺乏任何相關的證明資料。
46.Lutjanus kasmira (魚類) 四線笛鯛
四線笛鯛(Lutjanus kasmira)是一種具有商業價值的珊瑚礁熱帶魚,已被引入夏威夷成為漁業的一環。在夏威夷的引入地區,四線笛鯛已經成為豐富、密集的魚群。它可能會在空間上與原生魚類競爭,把其從重要的庇護區擠出去。
47.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魚類) 團頭魴
團頭魴俗稱武昌魚,為一種大型初級性淡水魚,最大全長可達200公分。原產於中國長江流域中游河段與湖泊。為一種水產養殖魚類。偏好棲息於緩流或靜水的深潭,在湖泊、水庫和河流的靜水域中都可以發現。植食性,以水生植物為食。臺灣引入作為水產養殖魚種,主要放養於大型水庫或湖泊,目前中南部地區部分水庫、湖泊以及埤塘尚可發現放流及養殖之族群,但不普遍,於日月潭可見到本種魚。
48.Melopsittacus undulatus (鳥類) 虎皮鸚鵡
為種食性鳥類,作為寵物鳥逃逸至野外,會對農作物造成損害,並可能與臺灣之文鳥科及雀科等種食性鳥種產生競爭排擠效應。
49.Micropterus salmoides (魚類) 大口黑鱸
大口黑鱸因為具有休閒漁業的特質,加上肉質美味,已被廣泛地引進到世界各地。鱸魚會攝食當地體型較小的原生魚種,會造成某些魚種數量減少或消失。牠攝食的對象包括魚、小龍蝦、兩棲動物與昆蟲。
50.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魚類) 泥鰍
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原產於東南亞,在歐洲,澳洲和美國都有種群。它是水產養殖中常見的重要食用魚,據信其大部分引進是從養魚場逃脫的結果。儘管對其影響知之甚少,但它可能與本地魚類爭奪資源,減少大型無脊椎動物種群和降低水質。
51.Monopterus albus (魚類) 黃鱔
雖然其影響尚未知,黃鱔的廣食性捕食習慣,可能威脅到當地魚類,青蛙和水生無脊椎動物。引入佛羅里達和喬治亞州的族群,可能是由於一個水族館放生或從養殖場逃逸或放生。據信,黃鱔最初是由亞洲移民作為食用魚而帶到夏威夷的。
52.Morone americana (魚類) 美洲狼鱸
美洲狼鱸(Morone americana)是一個半溯河產卵魚類,原生於大西洋海岸,這使得它能經由伊利和韋蘭運河進入五大湖區。大量的美洲狼鱸會和本地物種競爭食物,也會吃本地物種的卵。會與其他種鱸魚雜交是另一種威脅,可能會導致本地物種基因庫被稀釋。
53.Neogobius melanostomus (魚類) 圓鰕虎魚
圓鰕虎魚(Neogobius melanostomus)是一種棲息在河流和湖岸附近的底棲生物,更喜歡有許多藏身之處的岩石棲息地。它捕食如鏢魚的小魚或湖鱒魚的卵以及許多其他魚類。成魚會積極地捍衛產卵場,也會佔據產卵區阻止原生物種使用這些區域。由於它能在黑暗中覓食,所以相較於原生魚類在爭奪食物資源可能會佔有競爭優勢。圓鰕虎魚經常吃濾食性貝類,變成生物累積的載體,因此會把污染物傳遞並累積在更大的魚隻或吃它們的人類。 關於該物種成功管理方案的資訊很少。
54.Oncorhynchus mykiss (魚類) 虹鱒
虹鱒(Oncorhynchus mykiss)是世界上最廣泛引入的魚種。原產於北美洲的西部,從阿拉斯加到 Baja 半島,虹鱒(Oncorhynchus mykiss)因休閒漁業及養殖漁業的價值而引進很多的國家。虹鱒是高經濟價值的休閒垂釣魚種,會規則性成群出現在許多地方,且因野外族群難以支撐垂釣的需求。在一些地區,已經出現引入鱒魚的影響,牠們會掠奪或競爭原生魚類與無脊椎動物的生存環境。
55.Oreochromis aureus (魚類) 奧利亞口孵非鯽
奧利亞口孵非鯽(Oreochromis aureus)(藍色口孵非鯽)原產於非洲和中東部分地區,是一種全世界重要的食物來源。奧利亞口孵非鯽很容易養殖,因為牠們適應力強、產量豐富、飼料轉化率高。被引入全世界供水產養殖使用,提供許多國家一種重要的蛋白質來源。然而,這些特點也使牠們逃逸後,主宰了許多引入地區的生態環境,取代當地的物種,重組水生生態群落。
56.Oreochromis mossambicus (魚類) 莫三比克口孵非鯽、吳郭魚
吳郭魚(Oreochromis mossambicus)(莫三比克吳郭魚)因水產養殖目的引進全世界。由於放生以及從養殖場逃逸等原因,已在野外建立族群。吳郭魚為雜食性動物,從藻類到昆蟲等,幾乎無所不吃。
57.Oreochromis niloticus (魚類) 尼羅口孵非鯽
尼羅口孵非鯽(Oreochromis niloticus)是一種高入侵性的魚類,對各種生態系統都會造成困擾,尤其是位於熱帶地區的生態系統。尼羅口孵非鯽有效率的口孵繁殖策略,使它數量增加很快,不僅會排擠原生物種,也會污染和破壞水體平衡。尼羅口孵非鯽是一種常見的水產養殖物種,因為牠相對易於飼養,能快速繁殖。大多數的入侵危害都是來自養殖場。
58.Oreochromis spp. (魚類) 口孵非鯽
口孵非鯽(Oreochromis spp.)是慈鯛科三個屬之一,三個屬分別是口孵非鯽屬、帚齒非鯽屬和非鯽屬。這些屬包括70種魚類,其中至少有八種被用於水產養殖。口孵非鯽屬於慈鯛科,其中大部分的非洲種都是口孵者。口孵非鯽的網箱養殖導致周圍環境水質下降,這在靠近生態重要地區時尤其令人擔憂。另外不可避免地從網箱中逃逸和建立野生口孵非鯽有時會導致其他嚴重問題,例如具有文化價值的本地魚類數量(尤其是慈鯛)的減少,以及自然底棲群落的改變。
59.Padda oryzivora (鳥類) 爪哇雀
爪哇雀作為寵物鳥逃逸或宗教放生至野外,為種食性鳥類,會對稻米等穀物作物造成損害。因生態棲位類似,極可能與臺灣之文鳥科及雀科鳥種產生競爭排擠效應。
60.Paroaria coronata (鳥類) 紅冠唐納雀
紅冠唐納雀的食性廣泛,包含果實、種子、昆蟲等,可能與臺灣多種本土鳥類產生競爭並造成農損。
61.Pavo cristatus (鳥類) 藍孔雀
雉科孔雀屬的鳥類,體型龐大,雄鳥外觀亮麗、雌鳥較為樸素。過去因颱風使畜養的14隻個體逃逸至金門野外,由於缺乏天敵且食物充裕,目前在野外繁衍至2000隻左右。其鳴聲對於部分居民而言是噪音,且會造成農損,亦有人擔心會影響飛安。雖然金門縣政府有執行移除,甚至以收購方式鼓勵民眾捕捉,但成效不彰。
62.Pelecanus onocrotalus (鳥類) 白鵜鶘
白鵜鶘被圈養逃逸至野外,每日需進食大量魚類,可能會對養殖魚類及野生魚類造成衝擊。
63.Perca fluviatilis (魚類) 河鱸
河鱸(Perca fluviatilis)是一種分佈很廣泛的掠食性淡水魚種,深受釣客喜愛。他們的自然分佈範圍遍及歐洲大部分地區,已被引入許多國家,作為一項休閒垂釣魚種。河鱸會影響本地水生動物,許多地方已經把它列為入侵性動物。
64.Petromyzon marinus (魚類) 海洋七鰓鰻
海洋七鰓鰻(Petromyzon marinus)是溯河產卵動物,外形像鰻魚,會寄生在健康的魚類身上。海洋七鰓鰻原產於美國東海岸與歐洲海岸,已經由運河系統被引入到五大湖區。海洋七鰓鰻造成商業漁撈的崩潰和當地三種原生種鯡魚的滅絕。
65.Phalloceros caudimaculatus (魚類) 尾點角莖鱂
尾點角莖鱂(Phalloceros caudimaculatus)是一種小型胎生淡水魚,原產於南美洲。它是惡名昭彰的食蚊魚的親戚,但他們似乎對其他魚較無攻擊性,雖然他們可能會經由競爭影響到本地物種。尾點角莖鱂(Phalloceros caudimaculatus)除了作為觀賞魚外,沒有其他價值。
66.Phoenicopterus roseus (鳥類) 大紅鸛
大紅鸛為群居性動物,其在臺灣出現於野生水域及養鴨場,可能會增加養禽場及野鳥間的疾病傳播。
67.Phoxinus phoxinus (魚類) 真鱥
真鱥(Phoxinus phoxinus)是一種群居的淡水魚,在寒冷、含氧量高的湖泊和河流中生活。它通常與鮭魚有關,最常見於淺水區。真鱥(Phoxinus phoxinus)遍布歐洲和亞洲,原產於北極,大西洋,波羅的海,北海和北太平洋盆地,從英國到韓國,再到俄羅斯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北部。
68.Plecoglossus altivelis altivelis (魚類) 本州香魚
本州香魚為香魚的一個亞種,原產於日本本州、四國、北海道以及韓國等地。臺灣原生的河海洄游型香魚已經滅絕,目前臺灣所見的香魚皆屬於人為引入,屬於日本本州地區的亞種,具有陸封型生活史。本州香魚為經濟性淡水養殖魚類。在臺灣,這個魚種喜歡棲息在清澈乾淨的冷水溪流、水庫或湖泊中,目前發現於新北、桃園、苗栗、台中及宜蘭等縣市,以附著在岩石上的藻類及水生昆蟲為食。
69.Ploceus cucullatus (鳥類) 黑頭織雀
黑頭織雀特殊的築巢行為可能對巢區周遭的植被造成破壞,甚至造成農損。其群聚的特性也帶來噪音及排泄物汙染的問題。
70.Poecilia reticulata (魚類) 孔雀花鱂
孔雀魚是一種小型底棲魚類,原產於巴西、蓋亞那、委內瑞拉和加勒比群島。這是一個受歡迎的觀賞水族魚種,也常用於遺傳學的研究。在過去,孔雀魚被廣泛地引入各地用於控制蚊蟲,但控制的效果不佳。它廣泛的會佔據水生棲地,並威脅到原生鯉科魚類和鱂魚。它是一種外來寄生蟲的宿主,一般認為,幾個受威脅瀕危物種族群下降的原因,與牠有關。
71.Pterois volitans (魚類) 魔鬼簑鮋
魔鬼簑鮋(Pterois volitans)(紅獅子魚)是一種熱帶肉食性的魚類,原產於印度洋-太平洋地區。 它最顯著的特徵是有許多細長且有毒的背鰭和臀鰭棘刺;經由水族貿易,已經擴散到新的海洋環境。獅子魚已經侵入西北大西洋和加勒比海,是歷史上入侵速度最快的海水魚類。在一些地區,它有可能取代有商業價值的魚種,如石斑魚,減少稚魚補充,這反過來又破壞了海洋生態系統。
72.Pterorhinus sannio (鳥類) 白頰噪眉
白頰噪眉被飼養為寵物逃逸至野外,目前已在臺灣建立穩定族群,數量有增長之趨勢,對臺灣低海拔灌叢鳥類如小彎嘴畫眉(Pomatorhinus musicus)可能造成競爭衝擊。
73.Pterygoplichthys spp. (魚類) 翼甲鯰屬
翼甲鯰屬魚類原產於南美洲,是一種受歡迎的水族館鯰魚,由於水族館貿易及其釋放或逃逸而在世界各地建立族群。據報導翼甲鯰屬魚類已經入侵墨西哥、波多黎各、印度、菲律賓、台灣、巴拿馬、特立尼達、圭亞那、日本、秘魯、新加坡、蘇門答臘、馬來西亞、爪哇、夏威夷、佛羅里達和德克薩斯州,其影響包括競爭和競逐其它魚類,改變食物網,增加河岸淤積和侵蝕,破壞捕魚設備並降低捕撈產量。
74.Pylodictis olivaris (魚類) 平頭鯰魚
平頭鯰魚(Pylodictis olivaris)是鯰魚科之中最大的成員之一,在北美地區,平頭鯰魚是所有引入魚類中危害最大的生物,因為它會大量捕食當地的魚類。原生於密西西比河流溫水的流域,被引入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和西部的幾個州。平頭鯰魚喜歡大型河流和湖泊等緩慢流動的水域,可能經由運送美洲河鯰時無意間被夾帶引入,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它是被故意放養。
75.Rutilus rutilus (魚類) 湖擬鯉
湖擬鯉(Rutilus rutilus)是一種淡水魚,原產於歐洲和亞洲的許多地區。它能夠應付鹹淡的環境,是一種雜食性物種,能夠使其飲食適應現有食物。湖擬鯉(Rutilus rutilus)現在在整個歐洲很普遍,據悉在愛爾蘭和意大利具有入侵性。在愛爾蘭,已經觀察到不僅改變魚類群落的物種組成,而且改變湖泊環境。
76.Salmo salar (魚類) 大西洋鮭
大西洋鮭是全世界最普遍的養殖魚類之一。養殖的族群對野生鮭魚和其他魚類族群,產生競爭、雜交和傳播疾病等重大的影響。養殖大西洋鮭時,需十分注意並採取保護野生鮭魚的措施。
77.Salmo trutta (魚類) 鱒魚
鱒魚(Salmo trutta)由水產養殖業引入各地並散佈至全球,主要養殖用來作為遊釣漁業用,是一種相當普遍的垂釣魚種。但褐鱒的入侵對於當地原生魚種的族群衝擊相當大,尤其是針對其他種類的鱒魚,會因為捕食、遷移和產生食物競爭。
78.Salvelinus fontinalis (魚類) 美洲紅點鮭
美洲紅點鮭(Salvelinus fontinalis)作為一種非常適合全世界垂釣和水產養殖的魚類被引入各地,是一種威脅當地兩棲動物和魚類以及湖泊和溪流生態的入侵者。引入的結果,造成一些原生魚類和兩棲動物面臨威脅或瀕臨滅絕的狀態。許多地方曾經進行移除美洲紅點鮭的工作,以恢復原生地的特有物種。
79.Salvelinus namaycush (魚類) 湖紅點鮭
湖紅點鮭(Salvelinus namaycush)是一種淡水鱒魚,主要生存在世界各地的湖泊和大型河川。由於遊釣業的需求,湖紅點鮭分佈很廣。在許多引入區,湖紅點鮭是一種入侵性物種,會競爭和捕食特有物種,減少本地生物多樣性。已經知道有一些使用刺網和陷阱成功的控制嘗試。
80.Sarotherodon occidentalis (魚類) 西域帚齒非鯽
西域帚齒非鯽(Sarotherodon occidentalis)原生於非洲西部的河流,類似口孵非鯽。牠是一種食肉動物,一旦被引入後,會威脅原生魚類和無脊椎動物。在新喀裡多尼亞,西域帚齒非鯽和加州鱸魚(Micropterus salmonoides),是造成當地特有的南乳魚(Galaxias neocaledonicus)族群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81.Scardinius erythrophthalmus (魚類) 紅眼血鰭鯽
紅眼血鰭鯽(Scardinius erythrophthalmus)主要是草食性的淡水魚,遍布歐亞大陸。他們被引入給一些國家作為一般休閒垂釣魚類。有人擔心它會對水生生物產生影響。
82.Sparus aurata (魚類) 金頭鯛
金頭鯛(Sparus aurata)是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魚類。它是地中海水產養殖業中最重要的魚類之一。然而,這種魚的海水網箱養殖的迅速發展引起了人們對逃逸的魚對自然種群遺傳多樣性影響的關注。
83.Sturnia malabarica nemoricola (鳥類) 栗尾椋鳥
起初作為寵物鳥引進,而後在野外建立穩定族群的椋鳥,全身大致為灰色調,外側尾羽栗色。經常成群活動,主要在樹冠層覓食,可能會與本土鳥種競爭巢位。
84.Sturnia pagodarum (鳥類) 黑冠椋鳥
黑冠椋鳥目前已有與本土灰背椋鳥(Sturnia sinensis)雜交的紀錄。
85.Tilapia mariae (魚類) 老虎慈鯛
老虎慈鯛(Tilapia mariae),又被稱為斑點慈鯛,原產於赤道非洲西部沿海的潟湖,已知在澳洲和美國建立族群。由於其具有高度繁殖力,具攻擊行為和高度適應性,有可能會產生爆炸性的快速入侵,對引入區域的生態是一種有害生物。
86.Tinca tinca (魚類) 丁鱥
丁鱥(Tinca tinca)是一種分佈廣泛的淡水魚類,原產於溫帶的歐洲和亞洲。它們被引入一些國家作為休閒垂釣魚種,是受歡迎的垂釣魚種。雜食性且對環境的適應力很好,一些國家由於擔心其會和當地的魚類過度競爭,目前已把它列為入侵物種。
87.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 (魚類) 紋縞鰕虎
紋縞鰕虎(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原生於亞洲,經由船舶的壓艙水,或透過黏附在船殼上魚卵進行傳播。它已經在美國加州及澳洲建立族群。此物種主要的影響被認為是會和當地物種競爭。
88.Urocissa erythroryncha (鳥類) 紅嘴藍鵲
紅嘴藍鵲曾有與臺灣特有種臺灣藍鵲雜交之紀錄,若其族群擴散將影響臺灣藍鵲之基因獨特性。
89.Vieja melanura (魚類) 黑尾副尼麗魚
黑尾副尼麗魚原產於中美洲墨西哥、瓜地馬拉以及貝里斯,在原產地,棲息於湖泊與河川下游,可適應半淡鹹水域。本魚種是一種水族觀賞魚類,食性為雜食性。在臺灣,目前發現於淡水河流域下游河段以及日月潭中。
90.Xiphophorus hellerii (魚類) 劍尾魚
劍尾魚(Xiphophorus hellerii)原產於中美洲,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觀賞魚,牠已被引進世界各地許多國家。儘管對於劍尾魚(Xiphophorus hellerii)的文獻記載很少,但將其引入自然環境可能會對本地魚類的生態造成影響。
border
border border b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