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完成審訂GISD提到已入侵台灣的資料共有104筆 |
1. | Avian influenza virus (微生物) 禽流感病毒 亞洲禽流感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疾病,是A型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水禽是此疾病的自然宿主,宿主通常沒有症狀。禽流感有兩種形式,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會導致迅速死亡,特別是在馴養的家禽上,另一種是低致病性禽流感(HPAI),這是一種較溫和的形式。禽流感可以經由受感染鳥類的呼吸道分泌物或糞便傳染,也可經由接觸受污染的物料或物品,如服裝,設備和車輛(Horimoto and Kawaoka, 2001)。 |
2. | Xylella fastidiosa (微生物) 葉緣焦枯菌 葉緣焦枯菌(Xylella fastidiosa)是一種細菌,影響很多種植物,在某些地區是葡萄、杏仁、柑橘、桃、紫花苜蓿和咖啡作物的一個威脅。它不太會流行在氣溫寒冷的地方,如高海拔區,遠離海洋影響的內陸區和緯度較北的地區。葉緣焦枯菌最常見的傳播途徑為苗木貿易中的昆蟲,主要是葉蟬,它在受感染的植物穿孔或用口器吸食。 |
3. | Cronartium ribicola (真菌) 藨生柱銹菌 白松泡銹病是北美家喻戶曉的植物疾病,是因為引進藨生柱銹菌(Cronartium ribicola)而引起。藨生柱銹菌是異株銹菌(需要兩個宿主來完成其生命週期),也是一種大型環狀銹菌。這種真菌的兩個宿主分別是五針松屬( Pinus spp.)植物和醋栗屬 (Ribes spp.)植物。春季時被感染的松樹上的孢子藉由風感染給醋栗屬植物。秋季時被感染的醋栗屬植物上的孢子也經由風感染給松樹。颱風等大型氣候事件會帶來潮濕的環境,增加孢子長距離旅行及感染的機會。地形特徵造成的微氣候也會影響感染,例如夏末時山頂和鞍部經常有霧氣,也會影響感染。 |
4. | Phellinus noxius (真菌) 褐根病菌 褐根病菌(Phellinus noxius)分佈於泛熱帶地區。它存在於天然森林,但最常被發現在在受干擾地區。它具有廣泛的宿主範圍,對造林地的木材、硬木和地景造成重大損失。此真菌會先形成感染中心,然後經由互相接觸的樹木根部,在樹木之間傳播。它可以存在於土壤中的腐根,時間超過 10年。 |
5. | Phytophthora lateralis (真菌) 側疫黴病菌 側疫黴病菌(Phytophthora lateralis)是造成生態和經濟上重要的樹木-美國扁柏(Chamaecyparis lawsoniana)嚴重根系病的病原體。它發展迅速,並可以在幾年內殺死大樹。該病摧毀了整個西北太平洋地區奧福德港雪鬆的觀賞植物和木材工業,造成數百萬美元的損失。在自然生態系統中。側疫黴病菌(Phytophthora lateralis)減少了河岸地區這種重要樹木的數量,這可能會對陸地和水生生物產生影響。防治工作的重點是減少這種病原體通過公路傳播以及培育具抵抗性的種群。 |
6. | Acacia mearnsii (喬木) 黑荊 黑荊(Acacia mearnsii)是豆科植物(固氮植物)。原產於澳洲,作為當地商業用單寧酸或薪碳材的來源。它會威脅本土棲息地、與該土地原有的植物競爭、取代原有草地、減少原本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增加河岸地域水份的損失。 |
7. | Albizia julibrissin (喬木) 合歡 合歡是常用的一種景觀樹,因為它有吸引人的香味、鮮豔的花,其維護需求低。它已經逸出城市景觀種植區,在受干擾環境和原生植物競爭,偶爾進入森林地區。典型的干擾棲息地可能包括路邊、空地和河岸地區。合歡喜歡陽光充足的地方,能耐鹽和耐旱,能在大範圍類型的土壤中大量生長。 |
8. | Cinnamomum camphora (喬木) 樟樹 樟樹原產於日本、中國、台灣和越南北部。樟樹已廣泛歸化在澳洲。在美國,它生長在墨西哥灣沿岸和加利福尼亞州。樟樹種子很容易被鳥類從培育苗場傳播到開放的森林,也經由種苗銷售傳播到新的地點。大劑量的樟樹果實,葉片和根對人體具有毒性。 |
9. | Ficus microcarpus (喬木) 榕樹 榕樹(Ficus microcarpa)是一種木本植物,原產於亞太地區。俗稱中國榕樹和月桂樹無花果,是一種流行的觀賞樹,生長在世界熱帶和溫帶地區。榕樹(Ficus microcarpa)的種子很小,很容易被鳥類,蝙蝠和囓齒動物傳播,它們幾乎可以在其著陸的任何地方發芽,即使在混凝土裂縫中也可以發芽。榕樹(Ficus microcarpa)>被認為是夏威夷,波寧(Ogasawara)群島,佛羅里達,百慕大和中南美洲的主要入侵物種。 |
10. | Leucaena leucocephala (喬木) 銀合歡;灰金合歡 銀合歡是個頗具爭議性的樹種,它被廣泛提倡為熱帶地區的糧草產物以及造林,然而同時它的族群也不斷自然擴張並被視為雜木。這種無刺的種子植物可以形成高密度的純林,一旦建立族群後即難以根除。讓許多地區變成沒有利用價值,並威脅原生物種的生存。 |
11. | Melaleuca quinquenervia (喬木) 白千層 白千層樹 (Melaleuca quinquenervia) 可以長到25公尺高,在一個巨大的樹冠種子庫中,可容納多達 900 萬個有活力的種子。 這種耐火濕地入侵者,積極取代佛羅里達州南部的原生鋸草和松樹群落,改變土壤化學和沼澤地生態系統過程。 眾所周知,白千層難以控制,然而,生物控制(與除草和其他方法相結合)是傳統控制方法的有前途的替代方法。 |
12. | Prunus campanulata (喬木) 山櫻花 山櫻花(Prunus campanulata)是一種開花的櫻桃,原產於中國,台灣和越南。它是私人花園和公共區域的流行觀賞樹。山櫻花(Prunus campanulata)在早春開花,是最早開花的櫻桃樹之一。花序吸引人,深紅色,鐘形。像大多數櫻桃樹一樣,它偏好在部分遮蔭或陽光下生長,並且喜歡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但是,山櫻花(Prunus campanulata)在紐西蘭的某些地區,尤其是北國和塔拉納基,已成為一種有害生物。 |
13. | Pueraria montana var. lobata (攀緣藤本) 葛藤 葛藤是屬於豆科的半木質藤本,具有蔓延性的纏繞莖會形成濃密族群,覆蓋地面或植物體上。報告指出葛藤已入侵美東地區約2~3百萬公頃面積,土地生產力及防除經費每年估計造成50億美元損失。它生長於溫帶或海拔較高的熱帶地區,幾乎所有的生態類型都適合,從最乾的矮叢矮林到永久水體的邊緣都可以發現它,但是不在定期被水淹沒的土壤。 |
14. | Livistona chinensis (棕櫚) 蒲葵 中國的扇形棕櫚,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是一種單梗的扇形棕櫚,原產於日本和中國,在熱帶和溫帶氣候下作為觀賞植物在世界普遍種植。他們引進的範圍包括百慕大,馬斯卡林群島,佛羅里達州,夏威夷和新喀裡多尼亞。在百慕大,在種子掉落和發芽的道路旁可以看到扇棕櫚灌木叢,這些灌木叢會擠走本土物種並使它們過度遮蔭。在夏威夷,人們看到蒲葵在溝渠,河床和受干擾的次生林的林下生長。據報導,它們也在新喀裡多尼亞的河岸地區生長。 |
15. | Nypa fruticans (棕櫚,水生植物) 水椰 水椰(Nypa fruticans)生長在從斯里蘭卡到恒河三角洲再到西太平洋的河口棲息地。它可以長到10 尺高,並產生大型浮游繁殖體,藉由洋流傳播。它被故意引奈及利亞,此後又傳播到喀麥隆。在尼日河三角洲,它入侵了砍伐過和裸露的灘地,形成了密集的單種林份,競逐了本地紅樹林物種。它沒有向下扎的根,沒有落葉,且結構密集,導致減少河口的棲息地,並可能對本地生物多樣性產生負面影響。 |
16. | Eichhornia crassipes (水生植物) 布袋蓮;浮水蓮花;鳳眼蓮 布袋蓮(Eichhornia crassipes)是世界上最糟的水生野草之一,原生於南美洲。它美麗的大型、紫色、紫羅蘭色的花,使它成為一個受歡迎的池塘景觀植物。現在已經在五大洲、50個國家,發現其蹤影。布袋蓮是一個快速成長植物,已知可以在 12 天內,多長出一倍。大量繁殖會阻塞水道、限制船舶航行、游泳與釣魚。布袋蓮也阻止陽光與氧氣進入水中與水生植物中。它遮住陽光闢排擠原生水生植物,戲劇性地在水生生態系統中減少生物多樣性。 |
17. | Acacia farnesiana (灌木) 金合歡 可能原生於熱帶美洲,金合歡被引入許多熱帶國家,取其樹皮、樹膠、種子和木材。它往往被種植作為觀賞或阻止侵蝕。因為它的花有香味,可用於香水工業。此麻煩的落葉灌木長到4公尺的高度,形成密實的灌木叢,有時也會形成較開放的植被,喜歡海平面至海拔1000公尺的乾燥棲地,在澳洲它沿著水道分佈也出現在缺水的農田。它也入侵到斐濟,法屬波利尼西亞,新喀裡多尼亞,所羅門群島和瓦努阿圖。 |
18. | Colubrina asiatica (灌木) 亞洲濱棗 在其非原生的地方,特別是在沿海棲息地中,亞洲濱棗(Colubrina asiatica)積極競爭淘汰掉天然植被。研究發現,通常生長在高地和濕地交接處,或沙丘和海灘之間。還經常發現在沿海地區的道路兩旁,從那裡可以蔓延到鄰近的自然區域。此植物於陽光充足時生長迅速。它的種子藉由洋流以極高的速率不斷地傳播,食果鳥類也幫它擴散到更廣泛的範圍。亞洲濱棗展現巨大的無性繁殖能力,包括由分枝長出不定根來接觸土壤,從被削砍或受傷的莖幹再萌芽。 |
19. | Elaeagnus umbellata (灌木) 小葉胡頹子 小葉胡頹子(Elaeagnus umbellata)具有觀賞價值,因為它的銀色的枝葉和花朵,且在乾燥條件下可抗寒。它侵襲草原和農作區附近的受干擾地區,其入侵速度非常快,因為它的種子產量和發芽率都很高。它在多種類型的土壤都生長良好,包括沙土、壤土和有些紋理的粘土。它在貧瘠的土地長得非常好,因為它的根可以固氮,這也促進了它被使用作為一個核桃果園的照護植物。鳥類和哺乳動物會吃小葉胡頹子(Elaeagnus umbellata)的果實而幫忙散播種子。一些地方也用種子來野外種植。在美國中部和東部,小葉胡頹子(Elaeagnus umbellata)有可能成為一個最麻煩的外來灌木。 |
20. | Lespedeza cuneata (灌木) 鐵掃帚;千里光 鐵掃帚是一種生命期長的多年生植物,喜歡生長在草原、牧場、路旁、渠務區、圍籬和其他受干擾地區。人們常常發現此雜草在耕地,休耕和荒田,草地和沼澤。它能適應範圍廣泛的氣候條件,耐乾旱。可以存活在冬季冰凍的氣溫,但往往會死於晚春冰凍的氣溫。在深層土壤中生長最好,如深砂、有機質粘土、砂質壤土底土與沃土。它也能生長在強酸性至中性土壤。借助於動物食用其果實而擴散其種子,秋天收集感染區的乾草時會助長其散播。 |
21. | Hiptage benghalensis (灌木、攀援藤本) 猿尾藤 原產於印度,亞洲南部和菲律賓。本屬名字是衍生自希臘文,意思是「飛」,起因於它獨特的三個翅膀的果實。由於花朵美麗、獨特,它時常被栽培作為熱帶花園的景觀植物。根據一些報告指出,它在澳洲和美國已經引起一些災害,在梅斯卡尼群島更是具有極度入侵性的植物。在模里西斯群島的低地乾燥森林中更是生長旺盛,形成不透光的灌叢林,抑制原生植被和大樹的生長。 |
22. | Bacopa monnieri (肉質植物) 假馬齒莧 假馬齒莧(Bacopa monnieri)是一種生長在淡生與淡鹹水的小型蔓生草本植物。它被發現生長在大開曼島的淡水濕地,濕地牧場和池塘邊緣,被列為入侵物種。 |
23. | Microstegium vimineum (草) 柔枝莠竹 柔枝莠竹是一年生植物,原產於亞洲。它生長迅速,產生大量種子,容易侵入自然和人為干擾的棲息地。柔枝莠竹會佔領河岸棲息地,草坪,灌木叢林地,濕田及路邊溝渠。它通常生長在潮濕環境中,中度遮蔭到嚴重遮蔭的環境,但它不會持續在定期積水或全日照的地區生長。出現入侵族群的地方冬天最冷的溫度約為 -21 °至-23°C,它出現在土壤中鉀和磷含量中等,但氮含量高的地方。但是土壤酸度可能會限制養分供應。它沿著莖節生根傳播,果實和種子靠水和動物散播。此外,果實也經由車輛運輸散播,或在乾草和土壤中散播。 |
24. | Neyraudia reynaudiana (草) 類蘆 類蘆對生態系統構成威脅,因為它能夠促進頻繁的林火和排擠天然植被。類蘆生長範圍從海平面到海拔1980公尺。非常能容忍土壤和光照強度,但它似乎較喜歡開放的,高光區。類蘆入侵之前大多已經過某種形式的干擾。它經常被收集在沼澤地帶,或半鹹淡水地區,也越來越常出現在松樹林乾地。它經由根莖傳播,也使用種子繁殖,種子由風散播。 |
25. | Phalaris arundinacea (草) 鷸草 鷸草是一種冬季多年生草本植物,在緯度較北的地方生長良好,會侵入潮濕的棲地。由於能容忍嚴寒,能在春天剛開始就快速生長,它會排擠許多其它物種。任何潮濕,肥沃的棲息都提供鷸草良好的生長環境。一般認為它會嚴重威脅到沼澤草地,濕地,沼澤,舊的農田,漫灘,濕草原,路旁和渠岸。干擾會促進鷸草入侵,如開溝的濕地、河道、沼澤森林的砍伐、沉積、過度放牧和農耕。鷸草容忍頻繁和長時間的浸水以及水淹。它稍微能耐乾旱和鹽鹼的土壤。鷸草在棲地內使用根莖蔓延傳播,形成緻密的植被和密實的毯狀植被。使用種子傳播到新的地方。鷸草能容忍少量的遮蔭,如森林的邊緣,但不會拓殖到封閉的森林內部。 |
26. | Urochloa maxima (草) 尾稃草 雖然尾稃草(Urochloa maxima)是此物種的名稱,它仍然被廣泛地稱為黍。尾稃草原生於熱帶非洲,從海平面到海拔1800公尺,它被用來作為牧草,而且能適應範圍廣泛的棲息地使它成為一個非常有生產力的物種。尾稃草已普遍生長在薩摩亞和湯加。在關島和夏威夷,它是一個麻煩的物種。雖然在許多地方,它是一個受歡迎的草,但它會形成緻密的植群,取代本地物種。 |
27. | Arundo donax (草本) 蘆竹 蘆竹(Arundo donax)是多年草本植物,被廣泛地引進溫帶與亞熱帶地區的河岸與濕地。族群一旦建立後,會形成濃密的單種蘆竹林,驅逐其他原生植物,改變當地的野生物棲地。蘆竹也容易引起火災與洪水。 |
28. | Polygonum cuspidatum (草本、灌木) 虎杖 虎杖(Fallopia japonica)是多年生的草本,原產於日本。引進歐美作為觀賞之用,在沿海地區,常常用來穩定土壤。需要充足的光照,主要生長在潮濕處,但也會出現在廢棄地、道路旁、受干擾的地區。一旦建立族群之後,就會密集生長,形成陰暗處並排擠其他植物,取代原生動植物。度過冬天的虎杖,莖葉分解非常緩慢。 |
29. | Alternanthera sessilis (草本植物) 蓮子草 蓮子草是一種雜草,生長在世界許多地區。它會佔據潮濕地區,從海平面到海拔超過 2000公尺都可生長。蓮子草是對甘蔗有害的植物,熱帶地區水稻田的雜草,是農業雜草,會入侵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受干擾濕地。它已被廣泛應用在世界各地的藥材,以及食物。由於它的數量龐大該植物常被當作食物。 |
30. | Brachiaria mutica (草本植物) 巴拉草 巴拉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可生長至兩公尺高,具有走莖,生長快速,可以快速的像四周擴散,形成緻密林分,霸占整個生育地,蓋過原有植被。原生在熱帶非洲,因為適合作為牧草,故在世界各地廣為種植,溢出後,可在空曠地、荒地、森林邊緣等地生長,亦可生長在河流沼澤地。成為難以根除的入侵植物。 |
31. | Limnophila sessiliflora (草本植物) 無柄花石龍尾 無柄花石龍尾(Limnophila sessiliflora)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可以生長在各種水生棲息地。它能快速生長,也展現碎莖重新生長的能力。它還能夠藉著遮蔭競逐掉其他沉水植物。2-4,D據說可殺死這個物種。 |
32. | Melinis repens (草本植物) 紅毛草 紅毛草為一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具分枝,可長至1m高,生長速度取決於溫度。圓錐花序向外擃展,帶有粉紅色長毛。原生於熱帶非洲,但現已擴散至熱帶各區。 |
33. | Oxalis corniculata (草本植物) 酢漿草 酢漿草(Oxalis corniculata)是一種世界性的草本植物,在世界範圍內都有發現。該物種的傳播歸因於可繁殖的種子的高產,其在所有大洲和許多島嶼上的存在表明種子可能是鳥類攜帶的。人們認為酢漿草(Oxalis corniculata)在許多地區具有侵略性如:大洋洲-太平洋地區(例如澳洲,庫克群島,斐濟,夏威夷,法屬玻里尼西亞,帕勞,美國次外小島嶼),亞洲(例如柬埔寨,中國,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中美洲(開曼群島)和北美(加拿大)。 |
34. | Pennisetum purpureum (草本植物) 象草 為一種很高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生於熱帶非洲,主要被種植作為牧草,現已在熱帶各處成為入侵的雜草。可生長在開闊地,對水分養分的需求較低,可藉由莖繁殖,容易長成一大片草林,排擠掉當地其它植物的生存空間。除當牧草外,嫩葉嫩莖皆可食用,花穗亦可當乾燥花材。可以規律割草或用除草劑來移除。 |
35. | Persicaria perfoliata (草本植物) 扛板歸 扛板歸(Polygonum perfoliatum)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蔓生藤的蕎麥家族(蓼科),原產於亞洲。它常拓殖到開放和受干擾的地區,沿樹林邊緣、濕地、溪邊路旁生長。它也會出現在土壤結構極其惡劣的潮濕環境中。光照和土壤水分都是其拓殖不可或缺的成功要素。鳥類可能是主要的長距離散播者,但水也是一個重要的擴散方式,特別是在高水位時,風暴可能會使它蔓延到整個流域。扛板歸(Polygonum perfoliatum)也經由苗木運輸傳播。 |
36. | Tridax procumbens (草本植物) 長柄菊 長柄菊是一年生或短壽命的多年生羽芒菊屬草本植物,雜草風險評估為高風險,建立族群和傳播能力強。易藉由汽車、輪船、貨櫃和商品傳播,種子很小,長約2 cm,寬1 cm,且有冠毛易附著於物品表面,例如粗麻布袋。該物種是農業和人工區域、甚至某種程度是自然區域的雜草。具植物相剋作用,對巴西大豆生產產生重大影響,並降低斯里蘭卡的農作物產量,還會干擾水稻收成,並由於控制成本增加而增加生產成本。在農業區域透過機械和化學方法進行控制,但在澳洲和巴西已對嘉磷塞產生抗藥性。 |
37. | Epipremnum pinnatum (藤本植物) 拎樹藤 拎樹藤(Epipremnum pinnatum)是常見的從花園逸出的藤蔓。在受干擾的地區和路旁,它會爬上樹幹進入森林冠層,會使本地植物窒息。食用該植物有毒,觸摸時可能引起輕微的皮膚刺激。 |
38. | Cardiospermum halicacabum (藤本植物,攀援植物) 倒地鈴 倒地鈴是多年生草質藤本,環境適應力強,常見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低海拔開闊地,可能會攀爬到原生植物上,阻礙原生植物行光合作用,且影響大豆種植。其生物地理歷史仍不確定,在澳洲、庫克群島、新喀里多尼亞、新加坡和美國等國家被視為外來入侵種。透過人工、焚燒清除或除草劑管理控制。 |
39. | Paederia foetida (藤本植物,攀援植物) 雞屎藤 雞屎藤是一種積極的,有競爭力的藤蔓。它在各種棲息地可以長到高的樹冠上。此藤蔓爬上灌木和樹木,把它們壓在下面,使其難以再生。雞屎藤也侵入牧場,是道路沿線及電線桿旁的雜草。化學控制經常被用來作為一種有效的方法來控制雞屎藤。雞屎藤的種子可靠鳥類散播,偶而也會使用植根碎片傳播。雞屎藤也被栽培作為觀賞用。 |
40. | Adelges tsugae (昆蟲) 鐵杉球蚜 鐵杉球蚜(Adelges tsugae)是一種小型的蚜蟲類昆蟲,已成為卡羅萊納鐵杉和東方鐵杉一個嚴重的害蟲。最明顯的感染跡象是鐵杉針葉背面出現覆有白色毛狀的卵塊。受感染的北美東方鐵杉會過早落葉,如果不及時治療,最終將死去。鐵杉球蚜(Adelges tsugae)是一個很難控防治的昆蟲,因為其白色蠟狀分泌物會保護它免於農藥毒害。它經由苗圃貿易、風力,鳥類,哺乳動物和人類,傳播到新的棲息地。鐵杉林提供許多野生物種重要的棲息地,鐵杉球蚜蟲(Adelges tsugae)的分佈擴大,對生態的不良影響將變得更加嚴重。 |
41. | Aleurodicus dispersus (昆蟲) 螺旋粉蝨 螺旋粉蝨會吸食寄主植物汁液,發生嚴重時可使寄主植物提前落葉,但尚不會使寄主植物死亡。 若蟲分泌大量白色臘粉、絮毛,不僅影響寄主植物外觀,其分泌物隨風飄散引人厭惡。 |
42. | Anoplolepis gracilipes (昆蟲) 長腳捷山蟻 長腳捷山蟻(Anoplolepis gracilipes)(因移動迅速得名)已經侵入當地生態系而且造成從夏威夷到塞錫爾群島與桑吉巴的環境損害。在印度洋聖誕島,他們已經形成多蟻后的超級蟻群。他們也大量消滅紅色陸蟹(Gecarcoidea natalis)族群。 發狂的螞蟻也吃或干擾森林底層與頂層的多種節肢動物、爬蟲動物、鳥與哺乳動物的繁殖。他們會飼養、保護吸植物汁液的有介殼蟲,損害森林頂層,聖誕島是較令人驚訝的例子之一。雖然目前聖誕島只有少於 5% 的雨林被入侵,科學家擔心瀕臨絕種的鳥類,例如亞培鳥不會在別處築巢,最後會由於棲地的改變與螞蟻直接的攻擊而消失。 |
43. | Coptotermes formosanus (昆蟲) 家白蟻 家白蟻(Coptotermes formosanus)是喜歡潮溼的地下白蟻。只要有木材(纖維素)與溼氣,它就可能出現。 |
44. | Dichromothrips corbetti (昆蟲) 蘭花薊馬 主要危害花、莖、葉。成蟲與幼蟲均為害開花期的花部,尤喜歡棲息於花心部或花瓣與花萼重疊處,被害花瓣產生灰白斑點。新芽或葉鞘夾層間也容易有幼蟲棲息。莖葉部被害後呈黃化枯萎現象。 |
45. | Dysmicoccus brevipes (昆蟲) 鳳梨嫡粉介殼蟲 寄生鳳梨基部、果實、芽體及根部上,刺吸汁液,使植株衰弱,果實發育不良,本蟲並分泌毒汁破壞鳳梨之根系組織,致葉片萎凋,稱萎凋病。雌蟲以孤雌生殖方式為主,族群繁殖速度快。蟲體能排出蜜露,螞蟻喜食,不會傷害蟲體,可將蟲體搬到安全取食之處,故能與螞蟻行共棲生活。此外,所分泌的蜜露,也會引來絕對寄生菌的寄生,產生一層黑色煤煙狀物,影響果實外觀。全年均可危害。 |
46. | Erionota torus (昆蟲) 香蕉弄蝶 香蕉弄蝶於1986年初於高屏地區發現,目前已經散布至全台種植芭蕉屬的香蕉或芭蕉種植區,本害蟲危害高峰為10-11月,由幼蟲將蕉葉捲曲後取食危害。香蕉弄蝶曾發現有本土之寄生蜂菲島躍小蜂(Elasmus philippinensis)寄生,亦曾於夏威夷引入香蕉挵蝶戎繭蜂(Cotesia erionotae),並成功立足於台灣。 |
47. | Icerya purchasi purchasi (昆蟲) 吹綿介殼蟲 初齡若蟲行動活潑,尋覓適當的植株部位為害,多於葉背的主脈處吸食葉液,至2、3齡時固定於枝幹上為害,直至成熟,少有留於葉部的。2 齡雄若蟲老熟後,常結繭化蛹於枝幹裂縫或雜草土礫間。成、若蟲除直接吸食樹液為害外,又分泌蜜露,誘集螞蟻及發生煤病,有礙光合作用,影響植株生長。
大量若蟲及雌蟲吸食為害,使被害枝葉枯黃,葉片果實脫落,樹勢衰弱,嚴重者整株枯死。 |
48. | Kerria lacca lacca (昆蟲) 紫膠介殼蟲 紫膠介殼蟲分泌的蟲膠(Shellac)為早期漆膠工業的原料,日本人於1940年自泰國引進臺灣飼育。化學合成漆膠發明後,蟲膠即失去經濟利用價值,以致膠蟲被任意棄置田間,成為國內多種果樹、行道樹、觀賞花木等植物之重要害蟲。 |
49. | Liriomyza huidobrensis (昆蟲) 南美班潛蠅 南美斑潛蠅於1999年首次被發現在臺灣地區造成為害,應為檢疫不力或植物走私而進入台灣,但真正的引進方式不明,目前已是廣泛分布且優勢的主要害蟲種類之一。 |
50. | Liriomyza sativae (昆蟲) 蔬菜斑潛蠅 蔬菜斑潛蠅主要危害葉片。危害嚴重時葉片上佈滿幼蟲蜿延曲折的食痕,葉片初為灰白色繼之轉為黃褐色,影響外觀及植株生長。 |
51. | Liriomyza trifolii (昆蟲) 非洲菊斑潛蠅 原生於北美洲,美國佛羅里達州,被無心地引進台灣,對蔬菜農業造成危害。 |
52. |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昆蟲) 水稻水象鼻蟲 水稻水象鼻蟲成蟲危害水稻葉片,造成寬0.1cm,長0.5cm至數公分細長白色碎斑點之食痕,影響光合作用。 |
53. | Litchiomyia chinensis (昆蟲) 荔枝癭蚋 荔枝癭蚋只危害荔枝之新梢嫩葉,主要的危害時期在幼蟲期,幼蟲孵化後隨即鑽入葉肉內,在葉肉中發育成長,致該處葉片組織局部增生,形成葉片上、下兩面隆起的小瘤狀蟲癭,最後常形成小孔洞, 進而影響葉片正常的光合作用,也易造成炭疽病等病原菌的感染。 |
54. | Maconellicoccus hirsutus (昆蟲) 桑粉介殼蟲 桑粉介殼蟲(Maconellicoccus hirsutus)是一種多食性害蟲,存在於多種觀賞和農業植物物種中。原產於熱帶和亞熱帶的亞洲和非洲。桑粉介殼蟲(Maconellicoccus hirsutus)會形成被白色蠟狀彈性卵形膜材料覆蓋的群落。桑粉介殼蟲的啃食會導致植物變形並降低美觀度,這可能會導致巨大的經濟損失。每年潛在的總體控制成本和對美國經濟的破壞,估計約為7億美元,全球估計約為50億美元。雖然化學和物理控制方法通常無效,但是對桑粉介殼蟲(Maconellicoccus hirsutus)的有效生物防治方法,已在許多國家/地區實現。 |
55. | Monomorium floricola (昆蟲) 花居單家蟻 主要的喬木花蟻,花居單家蟻(Monororium floricola)是世界上分佈最廣泛的流浪型螞蟻之一。花居單家蟻(Monororium floricola)的多數出現記錄是在緯度30度以上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溫暖的建築物或溫室內,有緯度高於35度的族群。花居單家蟻(Monororium floricola)被認為是昆蟲卵的重要樹棲捕食者。在關島,它被認為是攻擊本土蝴蝶卵的三種最重要的螞蟻物種之一,導致其種群減少。 |
56. | Ophraella communa (昆蟲) 豬草條紋螢金花蟲 原生於北美洲:美國、加拿大、墨西哥,1996年10月首次在台灣台中港有發現紀錄。目前在台灣平地皆常見。金門亦有調查記錄。 |
57. | Paracoccus marginatus (昆蟲) 木瓜秀粉介殼蟲 木瓜秀粉介殼蟲之發育、繁殖最適宜溫度為24-28℃,故春秋季節發生數量大、加上寄主植物若正值開花及結幼果時期,使其為害更形嚴重。台灣中南部之氣候溫暖潮溼,推測此蟲在無防治情形下,應可終年發生。此外,由於包覆於白色棉絮狀中之卵囊可保護此害蟲存活率,往往使防治之功效打折扣。
木瓜秀粉介殼蟲雌成蟲及其若蟲以刺吸式口器危害地上部之植物組織 (如葉片、莖幹、花蕾或果蒂等),若蟲及雌成蟲具爬行能力。
植株若遭大量害蟲危害,會導致葉片黃化或畸形、落葉及果實畸形,影響果實外部的美觀及商品價值外,亦同時分泌蜜露引發煤煙病,影響植株光合作用。 |
58. | Paraleyrodes bondari (昆蟲) 龐達粉蝨 此蟲何時入侵台灣,尚待追蹤。本蟲為害方式類似螺旋粉蝨,成蟲、若蟲刺吸葉液,造成葉片萎凋,並分泌蜜露誘發煤病。 |
59. | Pieris rapae crucivora (昆蟲) 白粉蝶 1960年代在台灣數量激增,取代緣點白粉蝶,成為台灣地區十字花科蔬菜最主要的害蟲,分布在台灣全島,可能因為1960年代蔬菜栽培方式改變,有利白粉蝶之大量繁殖所致。 |
60. | Rhabdoscelus lineaticollis (昆蟲) 亞洲棕櫚象鼻蟲 在台灣於1997年被發現,隨後陸續在多處被發現,其危害台灣的棕櫚科及禾本科植物,發生高峰期約在5-8月,以潮溼及密植地區特別容易發生,發生消長隨著季節及寄主植物而異。 |
61. | Rhipiphorothrips cruentatus (昆蟲) 腹鉤薊馬 腹鈎薊馬為害中、老葉為主,嚴重時尚可為害果實。為害葉片時,由葉背靠近葉柄部份開始發生,初齡若蟲聚集一處為害,被害處呈銹色或深暗色斑,葉色變黃,嚴重時可致脫落,其排泄物沾在葉面上,易引來雜菌寄生,污染葉面,阻礙光合作用。為害果實時,同樣使果面產生銹色或深暗色斑,嚴重影響果實外觀品質。 |
62. | Solenopsis invicta (昆蟲) 入侵紅火蟻 牠們是一群廣食性的掠食者,發生時常常以具大的數量出現,且能掌控大部份的食物資源。牠們的繁殖及擴展的速率非常快;一旦巢穴被干擾,牠們能很快的移居以確保整個群體的存活。牠們能善用螫針而讓獵物癱瘓或驅趕與其競爭的大型脊椎動物。 |
63. | Tessaratoma papillosa (昆蟲) 荔枝椿象 1999年非故意地被引入台灣,寄主植物包括荔枝、龍眼、欒樹、無患子科、柑橘等18科28種以上。荔枝及龍眼為主要寄主,次要寄主如欒樹、柑橘、李、梨、橄欖及香蕉等。 |
64. | Thrips palmi (昆蟲) 南黃薊馬 南黃薊馬的寄主植物從葉片、莖、花、果實等部位都會受到若蟲及成蟲的為害,受害部位初期呈銀白色斑點或條斑,嚴重者呈褐色,果實則呈褐色疤痕,或造成果品畸形,嚴重影響商品價值及產量。 |
65. | Thrips simplex (昆蟲) 唐菖蒲薊馬 唐菖蒲薊馬的寄主植物雖包括多種球根花卉,但以在唐菖蒲上最嚴重,每於栽種唐菖蒲時大量發生,植株生長期間,卵產於葉片內,幼蟲與成蟲均為害花、葉,造成花瓣與葉片銀白斑。 |
66. | Trogoderma granarium (昆蟲) 小紅鰹節蟲 小紅鰹節蟲為最主要倉儲害蟲之一。牠能在倉庫中保持低密度,並能長時間維持不活動狀態。 |
67. | Xyleborus glabratus (昆蟲) 小蠹蟲 小蠹蟲(Xyleborus glabratus)是一種原產於亞洲的菌蠹蟲,它是在新發現的真菌-樟科萎凋病菌( Raffaelea lauricola)中唯一已知的媒介,會引起樟科家族成員月桂樹、以及最著名的是紅灣樹( Persea borbonia)和鱷梨(Persea americana)枯萎。與小蠹蟲(Xyleborus glabratus)和樟科萎凋病菌( Raffaelea lauricola)相關的最新文獻指出出,迅速傳播和高死亡率,暗示該複合體對美國東南部紅灣樹( Persea borbonia)生存有嚴重的威脅。此外,它可能入侵佛羅里達州和其他地方的鱷梨產業,可能導致毀滅性的結果。 |
68. | Cherax quadricarinatus (甲殼動物) 四脊滑螯蝦 又稱澳洲淡水龍蝦,原產於澳洲北部一帶,後入侵至許多地區,包括美洲、亞洲、南非等地,台灣目前在高雄、嘉義、彰化等地有野外紀錄。體色為藍綠色至棕色,大螯呈藍綠色,成熟雄蝦的大螯不可動指外側為紅色。棲地類型為溪流與緩慢流動的水體 (例如水庫、灌溉系統等),會與原生物種競爭以及捕食原生物種。 |
69. |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甲殼動物) 羅氏沼蝦 常以泰國蝦稱之,具食用價值,原產於亞熱帶與熱帶的印度-西太平洋區域,日本、夏威夷及台灣先後引進養殖,台灣約於 1970 年代引入,從養殖場與釣蝦場逃逸後成為入侵種。第二步足粗大,常超過蝦身長度,腕節明顯長於長節,是與近似種日本沼蝦或台灣沼蝦區別的重要特徵之一。 |
70. | Procambarus clarkii (甲殼動物) 克氏原蝲蛄 克氏原蝲蛄(Procambarus clarkii)是一種堅韌的溫帶淡水小龍蝦,通常生活在沼澤,河流,緩緩流動的水域,水庫,灌溉系統和稻田。它可能是一個關鍵物種,會影響生態系統的許多組成,改變本土植物和動物群落棲地性質。它是一個侵略性很強的競爭者,會和本地小龍蝦競爭,其挖洞行為可能會對農地造成嚴重的問題。管理方法包括禁止小龍蝦活體運輸,放養原生小龍蝦來復育棲息,以及加強教育公衆,使其瞭解入侵小龍蝦對環境造成的風險。鼓勵養殖本地物種,以及研究養殖本土小龍蝦的經營管理方法,可能有助於減少外來小龍蝦的進口數量。 |
71. | Eriocheir sinensis (甲殼類) 中華絨螯蟹 中華絨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原生於亞洲,但已入侵至歐洲以及北美洲。大閘蟹造成原生無脊椎動物的滅絕,並會破壞棲地。以及挖掘行為會造成河堤侵蝕,造成每年數十萬元的企業損失(釣魚與養殖業)。雌蟹抱卵二十五到一百萬顆,有人用電網防止螃蟹移入,但是無效。 |
72. | Achatina fulica (軟體動物) 非洲大蝸牛 非洲大蝸牛(Achatina fulica)威脅本土的生態系統與農業的永續,對本土動物有多項負面衝擊,從競爭資源到傳佈疾病甚至啃食本土植物。脆弱的島嶼生態系統中的本土蝸牛,例如夏威夷與法屬玻里尼西亞島特別容易受到非洲大蝸牛(Achatina fulica)及其他入侵蝸牛的負面影響。 |
73. | Euglandina rosea (軟體動物) 玫瑰蝸牛 掠食性的玫瑰蝸牛(也被稱為"cannibal snail")原生於美國東南部,特別是佛羅里達。現已被引入太平洋與印度洋島嶼以及百慕達與巴哈馬,引入目的是作為另一種入侵物種非洲大蝸牛(Achatina fulica)的生物控制手段。然而,它並不專捕食非洲大蝸牛,也不是一個有效控制手段。在法屬玻里尼西亞,行動迅速的玫瑰蝸牛,很快地移除本地的特有種。另一群受威脅的物種是 Partulid 樹蝸牛,它們是彼此隔離在山谷裡,展現多種特殊特性的蝸牛。許多 Partulid 樹蝸牛已經滅絕了,現今生還者活在動物園,與世界第一個野生蝸牛保護區中。這是為了引入一個生物防治物,造成一場生物多樣性嚴重喪失的重大例子。 |
74. | Pomacea insularum (軟體動物) 島嶼福壽螺 濕地是世界上生產力最高的環境之一,並提供出色的生態服務。島嶼福壽螺(Pomacea)是世界許多地方的非原生腹足動物,是淺濕地棲息地水生植物的重要消費者。它們生長速度快,繁殖率高,有助於它成功入侵到其他地方。 |
75. | Fejervarya cancrivora (兩棲動物) 海蛙 海蛙分類上與台灣原生的澤蛙同屬,乍看之下很像大型的澤蛙,而且體型大上很多倍。體長大約5到9公分,背部具有花紋,有些個體具有背中線。吻端鈍尖,眼鼻線黑色明顯,鼓膜明顯。後肢趾間接近全蹼,而澤蛙則是半蹼。雄蛙具有一對咽側下方的外鳴囊,亦可與單一外鳴囊的澤蛙區分。 |
76. | Kaloula pulchra (兩棲動物) 花狹口蛙 本物種在1997年十月在高雄市林園區的一處軍營發現,發現者是在營區擔任預官的潘彥宏老師。當時並未留下標本,直到隔年六月,發現者在次採集本種,並將樣本送往台灣大學,由楊懿如博士確認為花狹口蛙,成為本物種在台灣的初次紀錄。由於發現地點與高雄港區有鄰近的地緣關係,一般相信這個物種可能藉由商船或原木貿易攜帶來台。 |
77. |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兩棲動物) 斑腿樹蛙 斑腿樹蛙主要以無脊椎動物為主食,但是偶而也會吞食小型的脊椎動物,與布氏樹蛙相比,斑腿樹蛙有較大的體型,也有較大量的窩卵數(Wu et al. 2010)。當斑腿樹蛙出現在布氏樹蛙的棲息環境之後,通常只剩下斑腿樹蛙可以存活(Yang and Chen 2016; 2017)。此外,張氏樹蛙屬(Zhangixalus)的成員在台灣形成高度的特有性,如果本種進入其他張氏樹蛙屬的棲息環境,也可能產生嚴重的衝擊。 |
78. | Felis catus (哺乳類) 貓 貓 (Felis catus) 約在三千年前在地中海東部地區開始被人類豢養。由於貓被珍視為寵物,自然而然地被人類帶至世界各地。貓是個值得注意的掠食者,牠威脅到原生的鳥類與其他動物,尤其是在長期獨立演化、比較沒有掠食者的海島上。 |
79. | Boiga irregularis (爬蟲類) 棕樹蛇 夜行性、愛好樹、隱藏性高。會藏匿在國際貨運或空運貨櫃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可能經由貨船傳佈到關島。現在關島的窪地、沿岸地區與森林中的原生鳥類,尚失了十二分之九(原生蜥蜴十一分二)由於此蛇貪婪的食慾。褐色樹蛇是一個不挑剔的捕食者,真正該恐懼的是「它可能驅使更多物種滅絕」。 |
80. | Chamaeleo calyptratus (爬行動物) 高冠變色龍 雖然大型的成年個體有機會捕捉小型哺乳類甚至小型的雛鳥,但是變色龍基本上仍然是以昆蟲為主食(Krysko et al. 2004),目前高冠變色龍使用的棲地本身就是一個高度干擾的區域,而變色龍主要的食物可能也是當地外來植被上面依存的昆蟲(例如蟑螂)。然而,如果這個物種擴散到其他的天然區域,牠們就有可能與原生的攀木蜥蜴發生食性上的競爭。 |
81. | Hemidactylus frenatus (爬行動物) 疣尾蝎虎 住家常見的壁虎,疣尾蝎虎(Hemidactylus frenatus),如今在亞洲和印度太平洋的天然分布區之外,已在全球至少87個地方立足;這些新地方有許多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偏遠小島。在將疣尾蝎虎引入的太平洋島嶼上,研究人員已證實牠們是造成在城市和郊區環境中競爭置換其他相同尺寸或較小壁虎物種的原因。研究也證實,都市化的結果使得棲地簡化和人工光源周圍聚集了食物資源,促使疣尾蝎虎比其他夜行性的壁虎物種獲得間接性的競爭優勢;而牠們在天然分布區之外的生存能力,對生態上相似之特有壁虎的生存也構成威脅。 |
82. | Norops sagrei (爬行動物) 沙氏變色蜥 沙氏變色蜥(Norops sagrei)的特徵是其可伸縮喉囊,喉囊呈黃色或橘紅色,喉囊底部中央常有一白色條紋。沙氏變色蜥是一個廣食動物,喜歡棲息在受干擾地區的開放植被中。它是棲息在地面的物種,但也會爬到幾英尺高的樹木和灌木上。沙氏變色蜥會和綠蜥(Anolis carolinensis)以及其他引入的同類蜥蜴競爭。沙氏變色蜥也會捕食綠蜥的幼體。 |
83. | Physignathus cocincinus (爬行動物) 綠水龍 綠水龍(Physignathus cocincinus)是雜食性動物,但主要以昆蟲與軟體動物為主,牠們在台灣還偶而會攝食斯文豪氏攀蜥(Diploderma swinhonis)或黃口攀蜥(Diploderma polygonata),褐樹蛙(Buergeria robusta),鐵線蛇(Calamaria pavimentata),甚至小型齧齒類(Ciou 2015)。因此,綠水龍的掠食能力可能在入侵地造成動物的威脅。 |
84. | 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 (爬行動物) 紅耳巴西龜 紅耳的滑動者(紅耳巴西龜(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是受歡迎的寵物,由於被釋放到野外,已經在世界上許多地方建立族群。它是發現在淡水與半鹹淡的水中, 包括海岸的沼澤池塘而且被認為與本土水生的海龜競爭。它是雜食性動物,會吃昆蟲、小龍蝦、蝦、蠕蟲、蝸牛、兩棲動物與小魚以及水生植物。 |
85. | Barbonymus gonionotus (魚類) 銀高體鲃 銀高體鲃原產於亞洲湄公河與湄南河、馬來西亞半島、蘇門答臘以及爪哇。在東南亞,已有從養殖業中逸出並在河流中建立族群的例子,並成為東南亞幾個島嶼上捕撈漁業的基礎。可用於在水庫中攝食生長過多的植被。通常以新鮮的方式出售,偶爾可在水族館貿易中見到。目前在臺灣已廣泛出現在西南部的溪流下游水域。 |
86. | Carassius auratus (魚類) 金魚 原產於亞洲,由於它是受歡迎的池塘和水族館觀賞魚,目前已被引入全世界各地。在刻意與無意間的放養,意味著這個物種已經在許多新的地方形成野生族群。有關人士提出了關於金魚對水生生物族群的影響,包括增加濁度,捕食本地魚類以及促進藻類大量繁殖。 |
87. | Carassius cuvieri (魚類) 高身鯽 高身鯽原產於日本,為日本特有魚種。為一種初級淡水魚。屬於一種雜食性魚類,幼魚以浮游動物為主食,成魚以植物、藻類、腐植質、甲殼類以及水生昆蟲為食。過去引入臺灣作為水產養殖魚類。在臺灣主要棲息於水流較緩的河川中下游、湖泊、池塘或水庫。包括新北、基隆、桃園、新竹、苗栗、臺中、臺南、高雄、屏東、宜蘭及花蓮等多個縣市皆有採獲紀錄,但整體而言,族群數量並不普遍。 |
88. | Chitala ornata (魚類) 飾妝鎧弓魚 飾妝鎧弓魚原產於中南半島湄公河流域。在原產地,這個魚種棲息在中大型河川以及水塘中。在原產地為可食用經濟魚種,在世界範圍則普遍做為水族觀賞魚種飼養。在臺灣,目前可在嘉義、台南以及高雄等縣市的水庫以及大型水塘中發現。由於該魚種為掠食性魚種,因此可能對臺灣原生的淡水魚類、蝦、蟹、水生昆蟲等動物造成直接的捕食威脅。 |
89. | Cirrhinus molitorella (魚類) 鯁 鯁為一種初級性淡水魚。原產於熱帶亞洲,包括湄公河,湄南河,南屯河,邦非河、南盤江流域以及紅河。為一種水產養殖魚類。生存於急流和緩流的深水區。成群棲息在大型以及中型河流的中底層水域,在雨季進入遭洪泛淹沒的森林區。野生種群有明顯的遷徙行為,但養殖的種群可能已失去遷徙行為。雜食性,以藻類、浮游植物、有機碎屑等為食。在臺灣,於新北、基隆、桃園、南投、嘉義、臺南、高雄、屏東等縣市的河川、湖泊及水庫等水域皆有採獲紀錄。 |
90. | Clarias batrachus (魚類) 蟾鬍鯰(泰國土虱) 蟾鬍鯰原生於東南亞,被引入至許多地方以作為養殖漁業之用。由於牠們能在地面上移動,所以蟾鬍鯰的英文俗名稱為步行鯰(walking catfish)。牠們被認為是機會主義型的覓食者,且可以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存活數個月。在乾旱時,蟾鬍鯰會聚集在獨立的水池中,捕食其他的物種。目前,牠們已入侵了許多水產養殖場,並捕食池中養殖的魚類。已知蟾鬍鯰為一種底棲性、夜行性並靠觸覺的雜食性動物,以捕食大量的水生昆蟲、蝌蚪與其他魚類為生。 |
91. | Ctenopharyngodon idella (魚類) 草魚 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a)是一種大型鯉科魚類,被引入全世界以控制水生植物以及當作食用魚。它是一種貪吃的覓食者,能以非常高的效率去除水生雜草。不過他們也會完全移除水系中的植被,造成生態影響。草魚也會與本土魚類競爭或者攜帶寄生蟲,例如亞洲絛蟲(Bothriocephalus opsarichthydis),此對引入的水域,引發其他不良影響。 |
92. | Cyprinus carpio (魚類) 鯉魚 鯉魚為食用性魚類,因被作為食物中的蛋白質來源而引進世界各地的熱帶及亞熱帶溫帶水域。鯉魚已經被養殖了2500年,是一種受歡迎的垂釣與觀賞魚類;也是世界第三大最常被引進的物種。但因其攝食的方法會攪動水底的沈積物並將水中的大型植物連根拔起,因此使其成為改變當地魚類、水生物種棲地環境的重要物種。 |
93. | Micropterus salmoides (魚類) 大口黑鱸 大口黑鱸因為具有休閒漁業的特質,加上肉質美味,已被廣泛地引進到世界各地。鱸魚會攝食當地體型較小的原生魚種,會造成某些魚種數量減少或消失。牠攝食的對象包括魚、小龍蝦、兩棲動物與昆蟲。 |
94. |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魚類) 泥鰍 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原產於東南亞,在歐洲,澳洲和美國都有種群。它是水產養殖中常見的重要食用魚,據信其大部分引進是從養魚場逃脫的結果。儘管對其影響知之甚少,但它可能與本地魚類爭奪資源,減少大型無脊椎動物種群和降低水質。 |
95. | Monopterus albus (魚類) 黃鱔 雖然其影響尚未知,黃鱔的廣食性捕食習慣,可能威脅到當地魚類,青蛙和水生無脊椎動物。引入佛羅里達和喬治亞州的族群,可能是由於一個水族館放生或從養殖場逃逸或放生。據信,黃鱔最初是由亞洲移民作為食用魚而帶到夏威夷的。 |
96. | Oncorhynchus mykiss (魚類) 虹鱒 虹鱒(Oncorhynchus mykiss)是世界上最廣泛引入的魚種。原產於北美洲的西部,從阿拉斯加到 Baja 半島,虹鱒(Oncorhynchus mykiss)因休閒漁業及養殖漁業的價值而引進很多的國家。虹鱒是高經濟價值的休閒垂釣魚種,會規則性成群出現在許多地方,且因野外族群難以支撐垂釣的需求。在一些地區,已經出現引入鱒魚的影響,牠們會掠奪或競爭原生魚類與無脊椎動物的生存環境。 |
97. | Plecoglossus altivelis altivelis (魚類) 本州香魚 本州香魚為香魚的一個亞種,原產於日本本州、四國、北海道以及韓國等地。臺灣原生的河海洄游型香魚已經滅絕,目前臺灣所見的香魚皆屬於人為引入,屬於日本本州地區的亞種,具有陸封型生活史。本州香魚為經濟性淡水養殖魚類。在臺灣,這個魚種喜歡棲息在清澈乾淨的冷水溪流、水庫或湖泊中,目前發現於新北、桃園、苗栗、台中及宜蘭等縣市,以附著在岩石上的藻類及水生昆蟲為食。 |
98. | Acridotheres javanicus (鳥類) 白尾八哥 全身灰黑色為主,嘴、腳橘黃色。雜食性,包括種子、水果(包含種植的)、花蜜、昆蟲。性情兇悍,非常適應都市環境,食物及巢位的競爭,可能會對其他利用洞穴築巢的鳥種產生排擠,以及對其他鳥種或生物在覓食及疾病方面有負面影響。台灣首次野外紀錄年代為1978年。 |
99. | Aplonis panayensis (鳥類) 亞洲輝椋鳥 虹膜紅色,身體為有金屬光澤的墨綠色,多在樹上活動,食性以果實為主,亦食用花蜜或昆蟲。最早發現在高雄。在台灣有野外繁殖紀錄,近年數量快速增加。群聚性強,鳴聲嘈雜,大量群集的個體會造成噪音及環境汙染。 |
100. | Copsychus malabaricus (鳥類) 白腰鵲鴝 善於鳴唱且外表討喜,因此作為寵物鳥被引入臺灣,而後擴散至除了花東外的低海拔森林及都會公園並建立穩定族群。由於使用樹洞築巢的習性,與臺灣多種本土鳥類產生競爭關係,雖曾採取移除行動但整體數量未見下降,是十分需要關切的外來入侵種。 |
101. | Estrilda astrild (鳥類) 橫斑梅花雀 橫斑梅花雀(Estrilda astrild)原產於熱帶和南部非洲,但已被引進許多島嶼國家,在這些國家中,牠們在建立族群這點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此物種主要以草類種子為食,通常出現在開闊的長草平原並靠近人類居住的地方。橫斑梅花雀具有很高的繁殖率,這歸因於其易於歸化的能力。 |
102. | Euodice malabarica (鳥類) 白喉文鳥 成鳥臉頰及眼周灰白,頭頂、頸至背褐色,翼暗褐,腰及尾上覆羽白色。體下汙白,脇沾褐色。尾羽黑褐,中央尾羽長而尖。因宗教放生而入侵。臺灣野外有繁殖紀錄。 |
103. | Gracupica nigricollis (鳥類) 黑領椋鳥 體色為黑白兩色的椋鳥,不易誤認。喜歡出現在公園、農田、聚落周遭等環境。起初引入臺灣作為寵物鳥,1990年代末在野外開始繁殖,現已擴散到臺灣北部及西部平原。生態棲位與其他幾種八哥相近,也是原生種八哥的威脅之一。 |
104. | Lonchura maja (鳥類) 白頭文鳥 擁有白頭、濃厚紅褐色身體和厚實銀色嘴喙。因宗教放生而入侵。臺灣野外有繁殖紀錄。常見於稻田和草原,常接近人類居住地。有時與其他文鳥混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