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rder border
*
Global Invasive Species Database 百大入侵種 翻譯維護登入 中文版首頁 English Version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國家或區域 棲地 物種細類別 物種粗類別 學名或中文名  
  尚未登入!      
  您查詢: 脊椎動物  共有249筆資料

脊椎動物
1.Acanthogobius flavimanus (魚類) 黃鰭刺鰕虎魚
黃鰭刺鰕虎魚(Acanthogobius flavimanus)原產於亞洲。牠經由船舶的壓艙水,已被引入到澳洲和北美西海岸。與當地瀕危物種競爭食物和資源。
2.Acridotheres burmannicus (鳥類) 葡萄胸椋鳥
在2000年左右入侵以色列,被列為入侵種。與其他入侵椋鳥相似,會對同域的原生物種產生食物及巢位競爭,相對強勢的性格可能會將其他原生鳥種驅離原棲地。
3.Acridotheres fuscus (鳥類) 叢林八哥
叢林八哥(Acridotheres fuscus)原產於印度和東南亞,現在是許多太平洋島嶼上穩定的族群。Acridotherea可譯為“蚱蜢獵手”,大概是指在其原生地部分地區,其主要食物來源是蚱蜢。它被視為農作物的一個麻煩問題。無論農村和城市地區都處於被入侵風險中。他們吃垃圾和食物殘渣,在房屋和建築物任何可用空間內築巢。這種行為以及他們與人類居住區關係密切的習性,帶給人類各式各樣的麻煩。
4.Acridotheres javanicus (鳥類) 白尾八哥
全身灰黑色為主,嘴、腳橘黃色。雜食性,包括種子、水果(包含種植的)、花蜜、昆蟲。性情兇悍,非常適應都市環境,食物及巢位的競爭,可能會對其他利用洞穴築巢的鳥種產生排擠,以及對其他鳥種或生物在覓食及疾病方面有負面影響。台灣首次野外紀錄年代為1978年。
5.Acridotheres tristis (鳥類) 家八哥
家八哥(Acridotheres tristis)原產於印度與中東。八哥被翻譯成「蚱蜢獵人」反映它吃蟲習慣; 它被引入許多太平洋島嶼,用來控制農作區的害蟲。不幸的,結果是八哥更喜歡吃農作物。在澳洲,牠們會和其他種類競爭產卵的所在,又會殺害小鳥,破壞鳥蛋,以及驅逐小型哺乳動物。
6.Agapornis fischeri (鳥類) 費氏愛情鳥
費氏愛情鳥為種食性鳥類,作為寵物鳥逃逸或宗教放生至野外,會對農作物造成損害,並可能與臺灣之文鳥科及雀科等種食性鳥種產生競爭排擠效應。
7.Agapornis roseicollis (鳥類) 桃面愛情鳥
桃面愛情鳥為種食性鳥類,作為寵物鳥逃逸或宗教放生至野外,會對農作物造成損害,並可能與臺灣之文鳥科及雀科等種食性鳥種產生競爭排擠效應。
8.Aix sponsa (鳥類) 林鴛鴦
林鴛鴦被圈養逃逸至野外,可能對臺灣本土原生水禽,如鴛鴦(Aix galericulata)等近緣物種,造成競爭排擠效應,並增加養禽場及野鳥間如禽流感之疾病傳播。
9.Alectoris chukar (鳥類) 石雞
石雞(Alectoris chukar)分布廣泛,從愛琴海一直延伸到中亞和東亞。 然而,此物種似乎確實有兩個遺傳演化支,亦即經由地中海到達中亞的演化支及另一來自東亞的演化支。這點很重要,因為引進北美和夏威夷的石雞是來自東亞的演化支,而在歐洲引起雜交問題的石雞是來自地中海和中亞的演化支。這類雜交正在給伊比利亞半島的原生紅腿石雞(Alectoris rufa)的遺傳純度帶來嚴重問題,因此對此潛在的雜交風險需要採取嚴格措施,並需輸入和引進農場飼養的石雞。
10.Alopochen aegyptiaca (鳥類) 埃及雁
埃及雁在歐洲的野化族群會造成農業損害。臺灣之野化個體大多是由養禽場及鳥園逸出,可能會增加養禽場及野鳥間如禽流感之疾病傳播。
11.Alosa pseudoharengus (魚類) 灰西鲱
灰西鯡(Alosa pseudoharengus)是一種小型魚類,原生於北美東海岸,對水生環境有一些重大的影響。灰西鯡從海洋迴游到淡水中產卵。它會全年佔據內陸水域的各個水層。灰西鯡會改變浮游動物族群,因為它是一個非常有效率的浮游動物捕食者,也會和其他魚類競爭食物。灰西鯡會吃其他魚類的卵和幼魚,因而可能會導致其他魚類族群數量下降。它常被養來當作飼料。
12.Amatitlania nigrofasciata (魚類) 黑帶嬌麗魚
黑帶嬌麗魚原產於中美洲瓜地馬拉、宏都拉斯以及薩爾瓦多地區。牠是一種受歡迎的水族觀賞魚種,食性為雜食性。在臺灣,目前發現於日月潭以及淡水河流域下游河段中。
13.Ameiurus nebulosus (魚類) 雲斑鮰
雲斑鮰(Ameiurus nebulosus),俗稱棕色大頭鯰魚,原產於北美洲,已被引入世界各地一些國家,作為垂釣魚種。它對環境適應力很強,在污染的水域中均能生長,所以使其能夠在原生地之外,成功地建立族群。其入侵已經引起一些關注,但目前缺乏有關其影響的資料。
14.Ammotragus lervia (哺乳動物) 蠻羊
蠻羊為大型羊類,分布於非洲北部山區,數量稀少。
15.Anas platyrhynchos (鳥類) 綠頭鴨
綠頭鴨(Anas platyrhynchos)是最常見且分佈廣泛的水鴨,廣泛分佈在整個北半球,這種遷徙物種是非常重要的狩獵鳥類,也是除番鴨以外的所有家鴨來源。因遊戲目引進綠頭鴨的區域及其擴散的範圍,與本土水禽有競爭和雜交的威脅。此外,最近的研究顯示,野鴨可能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AIV) (H5N1)的帶原者。
16.Anolis aeneus (爬行動物) 褐色安樂蜥
褐色安樂蜥(Anolis aeneus)原生於小安的列斯群島(Lesser Antilles),自1800年代初由千里達(Trinidad)引入並已立足當地。儘管如此,褐色安樂蜥對生態和經濟的負面衝擊並不太被了解。牠們被視為有侵入性,從廣義上講,牠們能夠在千里達擴大其分布範圍並變得豐富。
17.Anolis carolinensis (爬行動物) 綠變色蜥
綠變色蜥(Anoles carolinensis)是一種中等大小的樹棲蜥蜴,原生於美國東南部。牠們最有可能擴散的方式是經由無意間的運輸,使得外來族群已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的許多島嶼上建立,包括日本的小笠原群島(Ogasawara islands)。在當地,綠變色蜥被認為經由獵食而在多種特有昆蟲的滅絕和族群衰退方面擔當重要角色。有些計畫正在藉由黏膠陷阱和隔離柵欄來管理此物種,並以防止牠們擴散至附近尚未入侵的島嶼為優先。
18.Anolis cristatellus (爬行動物) 波多黎各冠安樂蜥
波多黎各冠安樂蜥(Anolis cristatellus)原生於波多黎各和維京群島,該物種最獨特的特徵是具有背部中部和尾巴基部的冠狀突起。牠們很可能是被無意間引進距離遙遠的區域。波多黎各冠安樂蜥的攻擊性和高繁殖率使牠們成為強大的競爭對手,牠們能夠在其他變色蜥蜴的自然棲地完全取代之或強迫這些蜥蜴使用棲地中的不同地點。
19.Anolis distichus (爬行動物) 雙歧變色蜥
雙歧變色蜥(Anolis distichus)是一種小型的樹棲蜥蜴,以樹皮表面非常小的昆蟲為食。牠們原生於大巴哈馬島,但已被引進小巴哈馬島、Hispaniola島(和周邊島嶼)以及佛羅里達州南部。目前,尚不知牠們會造成什麼衝擊。
20.Anolis equestris (爬行動物) 騎士變色蜥
騎士變色蜥(Anolis equestris)是一種強烈樹棲性的大型變色蜥蜴,原生於古巴。牠們是寵物貿易中的流行物種,已經在佛羅里達州廣泛建立族群;而作為分布區不斷擴大的廣食性物種,牠們引起了大家對各種小型脊椎動物物種可能被獵食的擔憂。騎士變色蜥最近可能是經由從佛羅里達州運送觀賞植物到開曼群島而被引入了當地。
21.Anolis extremus (爬行動物) 巴貝多安樂蜥
巴貝多安樂蜥(Anolis extremus)原產於巴貝多(Barbados),是一種相當大型的變色蜥蜴,能夠與原生的和其他引進的變色蜥蜴競爭甚至取代,最好的案例是在聖露西亞(St. Lucia),當地原生的A. luciae已經在市區和郊區被取代。但是,目前巴貝多安樂蜥的分布有限,還不至於成為一個嚴重威脅。
22.Anolis garmani (爬行動物) 牙買加變色蜥
牙買加變色蜥(Anolis garmani)是用於寵物貿易的牙買加巨型樹棲蜥蜴。據報導,牠們存在於佛羅里達州東南部,並且很可能已經在大開曼島上建立了族群。已知牠們會在其原生區域獵食其他蜥蜴和大型昆蟲;但在其引進區域內,尚無對原生生物多樣性產生負面衝擊的報導。
23.Anolis leachii (爬行動物) 加勒比安樂蜥
安樂蜥屬的巴布達(Barbuda)樹棲加勒比安樂蜥 (Anolis leachii)與巴貝多(Barbados)的變色蜥蜴巴貝多安樂蜥(Anolis extremus) (A. extremus))大約在1940年代初期意外地被引進了百慕達。在當地,加勒比安樂蜥成功地與也是引進而族群建立更早的格雷厄姆變色蜥(Norops grahami)競爭 (Norops grahami),從而改變其微生境的分布。百慕達包括加勒比安樂蜥在內的引進變色蜥蜴 (但主要是格雷厄姆變色蜥),被指出會大量獵食某些甲蟲,而這些甲蟲是被引入的一種生物防治媒介,用來控制引進的介殼蟲。
24.Anolis lineatus (爬行動物) 條紋安樂蜥
條紋安樂蜥(Anolis lineatus)原生於荷屬安地列斯(Antilles)的庫拉索島和阿魯巴島,在其已知的蘇里南引進區域內並未廣泛分布。尚不明確該物種有何潛在性的衝擊。
25.Anolis maynardi (爬行動物) 梅納德安樂蜥
關於梅納德安樂蜥(Anolis maynardi)的生物學知識所知甚少,最容易辨認的是牠們細長的頭。牠們很可能是通過商品運輸路線從小開曼島(Little Cayman)引入開曼布拉克島(Cayman Brac)。在開曼布拉克島,牠們有可能會與當地的特有棕色變色蜥蜴Norops sagrei luteosignifer競爭。
26.Anolis porcatus (爬行動物) 古巴綠安樂蜥
古巴綠安樂蜥(Anolis porcatus)被認為是無意間被引入多明尼加共和國。有跡象顯示牠們會與原生的A. chlorocyanus競爭;而雖然古巴綠安樂蜥最有可能在牠們喜好的受干擾或都市環境中取代A. chlorocyanus,但是A. chlorocyanus被認為能夠在更複雜的自然環境中持續存在。
27.Anolis richardii (爬行動物) 理查氏安樂蜥
1973年5月,有一對理查氏安樂蜥(Anolis richardii)被有意釋放到蘇利南(Suriname)首都Paramaribo北邊Rainville區、David Simonstraat街的花園中。在1974年1月,在靠著一棟房屋牆壁生長的木槿灌木叢裡至少看得見有十隻幼蜥。在1976年9月清除了此木槿灌木叢之前,經常都可以在那裡觀察到理查氏安樂蜥的成蜥;而在清除後,就沒有再看過。此物種被認為儘管在短時間內形成了一個可存活的族群,但當牠們喜好的棲地遭到破壞時,就因為無法適應而隨之滅絕。
28.Anolis sagrei (爬行動物) 沙氏變色蜥
本物種在台灣的首次記錄為2000年9月,由旅居台灣的外籍人士Gerrut Norval在嘉義三界埔捕獲一雌二雄。這些樣本被送往德國森肯堡自然博物館進行鑑定。同年11月,同一地區捕獲了28隻個體,並保存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入侵的來源不明,但是根據Guana Island的入侵經驗,推測可能是引入的植栽之中藏有本種的蛋而產生。粒線體DNA的定序顯示本入侵族群可能來自佛羅里達州,因為目前台灣的遺傳特徵與當地(亦為入侵族群)最為類似。
2006年,本物種進一步在花蓮被記錄,在七星潭地區形成高密度的族群,並在東華大學等其他數個地區零星出現。約在2014至2015年間,第三個族群出現在新竹。至今為止,嘉義、花蓮、新竹三個縣市是有沙氏變色蜥確定入侵的地點。
沙氏變色蜥的入侵速度即為迅速,由於牠們快速的世代交替與高度的遺傳變異,牠們可以迅速演化適應當地的氣候與棲地條件。受到入侵的地區會呈現極高的族群密度,只能抑制族群往外擴張,很難將族群完全清除。
29.Anolis trinitatis (爬行動物) 三位安樂蜥
三位安樂蜥(Anolis trinitatis)自1800年代初期即被引入千里達(Trinidad)並建立族群,跟引入的褐色安樂蜥(A. aeneus)一樣,但不如褐色安樂蜥普遍。雖然曾經認為此現象是由於競爭和雜交而造成,但如今認為是三位安樂蜥需要植被良好的地區以及城市開發不斷的擴增所導致。
30.Anolis wattsi (爬行動物) 瓦茨安樂蜥
瓦茨安樂蜥(Anolis wattsi)是原生於安地卡及巴布達(Antigua and Barbuda)的中型蜥蜴。牠們在聖露西亞(St. Lucia)和千里達(Trinidad)普遍散佈,且在受干擾和城市的棲地已經取代了原生的聖露西亞變色蜥蜴A. luciae;但在天然森林系統中尚未普及。如果瓦茨安樂蜥大幅散佈到天然森林中,在聖露西亞就可能會導致A. luciae的數目進一步降低,並在千里達與原生的 A. chrysolepis競爭。
31.Anser anser (鳥類) 灰雁
灰雁(Anser anser)與和其他鴨科鳥類之間的基因流動,可能威脅到這些物種和亞種的基因完整性。
32.Aplonis panayensis (鳥類) 亞洲輝椋鳥
虹膜紅色,身體為有金屬光澤的墨綠色,多在樹上活動,食性以果實為主,亦食用花蜜或昆蟲。最早發現在高雄。在台灣有野外繁殖紀錄,近年數量快速增加。群聚性強,鳴聲嘈雜,大量群集的個體會造成噪音及環境汙染。
33.Axis axis (哺乳動物) 花鹿
花鹿 (Axis axis) 是從印度引進的鹿種。由於模樣討喜,被引入到許多地方。當鹿群變得過於龐大時,牠們會影響當地的植被,增加土壤侵蝕。牠們也會吃各種植物,使許多本地物種和馴養的牛群失去食物來源。牠們也會攜帶傳染性疾病,威脅到公路廊道附近人類的安全。
34.Barbonymus gonionotus (魚類) 銀高體鲃
銀高體鲃原產於亞洲湄公河與湄南河、馬來西亞半島、蘇門答臘以及爪哇。在東南亞,已有從養殖業中逸出並在河流中建立族群的例子,並成為東南亞幾個島嶼上捕撈漁業的基礎。可用於在水庫中攝食生長過多的植被。通常以新鮮的方式出售,偶爾可在水族館貿易中見到。目前在臺灣已廣泛出現在西南部的溪流下游水域。
35.Boa constrictor imperator (爬行動物) 紅尾蟒
常見紅尾蟒(Boa constrictor imperator)是一個優秀的夜間捕食者,用收縮身體的方式來勒死獵物。雖然它體歡吃較小的哺乳動物,如老鼠和蝙蝠,它也會吃鳥類、兩棲動物、蜥蜴、鬣蜥、蛇等。它可以生活在森林地區、熱帶草原、開墾的耕地和市郊。它展現出地棲和樹棲的習性。它可以進入山洞捕捉飛行的蝙蝠。這個物種對人類是一個威脅,尤其是小孩。它可能會影響農業活動,例如對養雞場造成損害。它會威脅到原生的兩棲動物、鳥類、蜥蜴、蛇和蝙蝠。它甚至可能經由競爭驅逐掉兩個本地蟒蛇種:波多黎各蟒蛇(Epicrates inornatus)和莫納島蟒蛇(Epicrates monensis),這兩種蛇體型比普通蟒蛇小。
36.Boiga irregularis (爬蟲類) 棕樹蛇
夜行性、愛好樹、隱藏性高。會藏匿在國際貨運或空運貨櫃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可能經由貨船傳佈到關島。現在關島的窪地、沿岸地區與森林中的原生鳥類,尚失了十二分之九(原生蜥蜴十一分二)由於此蛇貪婪的食慾。褐色樹蛇是一個不挑剔的捕食者,真正該恐懼的是「它可能驅使更多物種滅絕」。
37.Bos taurus (哺乳類) 家牛
野化家牛 (Bos taurus) 來自於逃逸或被釋放的馴養牲畜。除非有足夠的圍欄加以控制,否則牠們會漫步到有合適食物供應的原生植被區形成野牛群。牠們的啃食、壓碎和踐踏會嚴重影響原生植被。在原生森林中,牠們總是造成森林地表的裸露,幾乎清除所有的幼木、灌木和蕨類植物,只留下少數難吃或不易啃的物種。在亞高山環境中,野牛會破壞、啃食低矮植被而形成開闊地。
38.Branta canadensis (鳥類) 加拿大雁
加拿大雁(Branta canadensis)適應力強,它們可以生活在廣泛的棲地,包括與人一同居住,此外,加拿大雁生殖力強,天敵又少,過去幾年此物種的族群增長已引起許多不同的問題,包括環境、美觀和人類的健康。加拿大雁有候鳥及留鳥,因此分佈範圍很廣,這個物種不僅在入侵區域造成問題,原生地由於族群大量增加也造成問題;雖然這個物種造成的問題,它也有經濟用途,有時也是令人愉快的野生動物。
39.Bubalus bubalis (哺乳動物) 水牛
也叫亞洲水牛是一種大的偶蹄動物,馴養的水牛在亞洲非常普遍。 水牛體格粗壯,被毛稀疏,多為灰黑色;角粗大而扁,並向後方彎曲;皮厚、汗腺極不發達,熱時需要浸水散熱,所以得名水牛;腿短蹄大,適合耕作;役力、泌乳量和耐粗性都比黃牛高;乳脂率8%左右,乳脂白;肉質較粗。
40.Bubo virginianus (鳥類) 大角鴞
大角鴞(Bubo virginianus)是被人為引進法屬波利尼西亞的Hiva Oa,以控制鼠害,在這個島上,這種鳥的獵物影響到所有的原生鳥類。
41.Bubulcus ibis (鳥類) 牛背鷺
牛背鷺(Bubulcus ibis)是小型矮胖的鷺鷺,伴隨野生或人們豢養的食草動物出現,具有強烈的遷徙天性,能擴散遷徙數千英里,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是自行移入的,他們已經被觀察到會捕食原生種鳥類。據知,它們是壁蝨的宿主,並且可能會引進和傳播某些壁蝨攜帶的傳染病。
42.Cacatua galerita (鳥類) 葵花鳳頭鸚鵡
在原生地便有造成農損的情況,若成功入侵可能也須面對此問題。
43.Cacatua goffiniana (鳥類) 戈芬氏鳳頭鸚鵡
戈芬氏鳳頭鸚鵡可能製造噪音及農損,並與當地原生鳥種競爭食物及巢位。
44.Caiman crocodilus (爬行動物) 眼鏡凱門鱷
眼鏡凱門鱷(Caiman crocodilus),是目前數量最多鱷魚,也是皮革產業中產量最多的物種。原產於南美洲和中美洲,眼鏡凱門鱷已經被引入美國,波多黎各和古巴,而且已經建立族群。它經由雜交和競爭,威脅到原生的鱷魚,因為它具攻擊性,也會威脅到人類和寵物,一般認為,它引進了一種被稱為凱門鱷舌蟲的外來寄生蟲,感染了波多黎各當地的魚類物種。
45.Cairina moschata (鳥類) 疣鼻棲鴨
疣鼻棲鴨因人為放養,野化個體已廣泛出現於臺灣低海拔水域,可在野外自行繁殖,對靜水域水鳥可能會造成競爭排擠效應,並促進養禽場及野鳥間的疾病傳播。
46.Callithrix geoffroyi (哺乳動物) 白頭狨猴
白頭狨猴,又稱叢生耳狨猴,原生於巴西東部,並被引入聖卡塔琳娜州森林。
47.Callithrix jacchus (哺乳動物) 普通狨猴
普通狨猴,是狨屬的典型物種,主要分布於巴西東部。 毛色呈灰色,耳邊有一簇白色長髮,所以也叫絨耳狨,前額有白色印記,臉部沒有毛,尾巴為灰白色, 在白天活動,主要在樹上攀爬和跳躍,有時也出現在平地上。 普通狨以4-15隻組成一群,通常為一個家庭。
48.Callithrix penicillata (哺乳動物) 黑絨狨猴
黑絨狨猴主要生活在巴西中部高原的新熱帶長廊林。它的分佈範圍從巴伊亞州到巴拉那州,最遠是內陸至戈亞斯州,在赤道以南14到25度之間,在引入它的里約熱內盧市很常見。黑絨狨猴通常駐留在熱帶雨林,住在樹上的樹棲生活高,很少被發現在地面附近。
49.Camelus dromedarius (哺乳動物) 駱駝
是一種偶蹄目駱駝科的動物,主要有單峰駱駝和雙峰駱駝兩種,多見於沙漠地帶。因其在沙漠以及酷暑、嚴寒等惡劣自然環境下仍能良好生存的生理特點,沙漠邊緣的居民早在公元前30000年左右便開始馴養駱駝作為役畜,以供在沙漠和極端氣候之中馱運貨物和騎乘。
50.Canis latrans (哺乳動物) 郊狼
也叫草原狼、叢林狼、北美小狼,是犬科犬屬的一種,與狼是近親。郊狼產於北美大陸的廣大地區,北起阿拉斯加、南到巴拿馬。歐洲探險家最初是在美國西南部發現這種動物。郊狼一般單獨獵食,偶爾也會組成小型的群體。平均壽命為6-10年。郊狼在其大小、顏色和頭部形狀都十分相似瀕危的紅狼。
51.Canis lupus (哺乳類) 狗
狗 (Canis lupus) 可能是第一個被人類馴化的動物。牠已被選育成多種形態。牠們遍布世界各地許多不同的棲息地,和人類密切接觸的處所或遠離人類住所都有。牠們是活躍的獵手,對多種原生動物有顯著的負面影響。
52.Capra hircus (哺乳類) 山羊
山羊 (Capra hircus) 早在 10,000 年前就在伊朗西部高地被馴養。這些草食動物食用的植物種類非常多樣,比其他家畜能利用更多種的植物。山羊會改變植群組成與森林結構,而且威脅到易受害的植物種類。植被覆蓋的降低減少了本土動物能選擇的遮蔽,山羊對原生植物社群的過度啃食則會導致生態系退化。野化的山羊會將疾病傳染給原生動物。島嶼上的原生動物特別易受感染。
53.Carassius auratus (魚類) 金魚
原產於亞洲,由於它是受歡迎的池塘和水族館觀賞魚,目前已被引入全世界各地。在刻意與無意間的放養,意味著這個物種已經在許多新的地方形成野生族群。有關人士提出了關於金魚對水生生物族群的影響,包括增加濁度,捕食本地魚類以及促進藻類大量繁殖。
54.Carassius cuvieri (魚類) 高身鯽
高身鯽原產於日本,為日本特有魚種。為一種初級淡水魚。屬於一種雜食性魚類,幼魚以浮游動物為主食,成魚以植物、藻類、腐植質、甲殼類以及水生昆蟲為食。過去引入臺灣作為水產養殖魚類。在臺灣主要棲息於水流較緩的河川中下游、湖泊、池塘或水庫。包括新北、基隆、桃園、新竹、苗栗、臺中、臺南、高雄、屏東、宜蘭及花蓮等多個縣市皆有採獲紀錄,但整體而言,族群數量並不普遍。
55.Carpodacus mexicanus (鳥類) 美洲家朱雀
美洲家朱雀(Carpodacus mexicanus)原產於美國西部和墨西哥。1940年,在紐約是以“好萊塢雀”非法出售的野生鳥類,由於販售者急著逃避檢舉而被釋放出來,這些族群現在仍然存在北美東部。在許多地區,房子雀不被視為滋擾,因他們的歌聲和鮮豔的色彩被喜愛。他們吃大部分溫帶水果、漿果、穀物和種子,高度適應城市和郊區的環境,因此,龐大的族群已經成為麻煩,甚至在他們的原生地,也造成農業損失。
56.Castor canadensis (哺乳類) 北美河狸
北美河狸 (Castor canadensis) 原產於北美,近期已被引入南美洲南部的火地群島、芬蘭、法國、波蘭及俄羅斯。在其引入區,北美河狸築壩的習性會造成損害森林的淹水。牠們能迅速啃倒大量樹木。在芬蘭,牠們與當地原生的河狸族群競爭。在牠們的原生地,牠們會堵塞公路涵洞導致主要公路淹水。
57.Cavia porcellus (哺乳動物) 豚鼠
豚鼠,又名天竺鼠、葵鼠、荷蘭豬,在動物學的分類是哺乳綱齧齒目豚鼠科豚鼠屬。儘管英文名字叫「guinea pig」,但是這種動物既不是豬,也並非來自幾內亞。其祖先來自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根據生物化學和雜交分析,豚鼠是一種天竺鼠諸如白臀豚鼠、艷豚鼠或草原豚鼠等近緣物種經過馴化的後代。
58.Cercopithecus mona (哺乳動物) 白腹長尾猴
白腹長尾猴屬於猴科,生活在西非的加納和喀麥隆之間。白腹長尾猴也生活在格瑞那達島上,因為在18世紀時,有前往新大陸的奴隸船作為運輸媒介。 這種長尾猴生活在森林裡,為群體生活,一個群體內可達35隻。 白腹長尾猴的主食為水果,但有時也會吃昆蟲及葉子。
59.Cervus elaphus (哺乳類) 紅鹿
紅鹿 (Cervus elaphus) 被引進數個國家,包括北美洲與南美洲、紐西蘭與澳洲。在阿根廷,牠們已經入侵數個國家公園,對原生的動植物造成影響,並可能破壞了某些生態過程。特別引人關注的是,牠們可能與一種分布於智利與阿根廷南部的特有種鹿產生競爭。牠們也與家畜競爭。
60.Cervus nippon taiouanus (哺乳動物) 台灣梅花鹿
台灣梅花鹿受到人類大量的濫捕,幾瀕臨絕種,目前在台灣墾丁國家公園野生梅花鹿總數已達過兩千隻以上,且有持續上升之勢,也引起野放在其他原棲地的聲浪。另一野生族群則是位於台灣外海小島綠島,由以前島民飼養後溢出的個體組成的野生族群,總數也已經超過兩百隻,但是梅花鹿對於綠島來說仍是外來種,也引起不同的意見。
61.Cervus timorensis russa (哺乳類) 爪哇水鹿
原產於印尼的爪哇水鹿 (Cervus timorensis russa) 被引入到新喀里多尼亞群島和留尼旺島,以及模里西斯、澳洲和紐西蘭。在新喀里多尼亞群島,爪哇水鹿出現在大島各地,嚴重威脅到該群島上罕見的特有植物。爪哇水鹿也是當地人民的一個重要資源 (狩獵、畜牧)。
62.Chamaeleo calyptratus (爬行動物) 高冠變色龍
雖然大型的成年個體有機會捕捉小型哺乳類甚至小型的雛鳥,但是變色龍基本上仍然是以昆蟲為主食(Krysko et al. 2004),目前高冠變色龍使用的棲地本身就是一個高度干擾的區域,而變色龍主要的食物可能也是當地外來植被上面依存的昆蟲(例如蟑螂)。然而,如果這個物種擴散到其他的天然區域,牠們就有可能與原生的攀木蜥蜴發生食性上的競爭。
63.Chamaeleo jacksonii (爬行動物) 傑克遜變色龍
)傑克森變色龍(Chamaeleo jacksonii)是肯亞和坦尚尼亞的廣食性掠食者,牠們已被當成寵物物種輸出到很多國家。在1970年代,傑克森變色龍被偶然地在歐胡島上釋放,此後在夏威夷的所有主要島嶼上都建立了族群。最近的一項研究確定,牠們會獵食許多夏威夷特有的無脊椎動物,包括被歸類為“極危(CR)”的鼬鼠夏威夷樹蝸(Achatinella mustelina)。傑克森變色龍和夏威夷原生的動植物一樣喜歡熱帶、高海拔的潮濕棲地。
64.Channa argus (魚類) 烏鱧
寒帶的蛇頭烏鱧(Channa argus)生長在俄羅斯、中國和韓國。它是著名的貪吃的獵食者,捕食其他魚類,也能忍受冰凍的低溫,也能容忍缺水四天以上。可作為高級食材,也可作為印度等貧困社會的食物,此魚經由養殖,傳播到世界各地。最近馬里蘭(美國)出現這種“怪魚”,一直是媒體關注的焦點。
65.Channa marulius (魚類) 眼鱧;五點雷龍
幾乎沒有任何文獻提到眼鱧(Channa marulius)對原生魚類族群的影響。作為捕食者,它可能會影響當地的魚類相,進而破壞地區食物鏈。唯一有引入記錄的國家是美國。
66.Chitala ornata (魚類) 飾妝鎧弓魚
飾妝鎧弓魚原產於中南半島湄公河流域。在原產地,這個魚種棲息在中大型河川以及水塘中。在原產地為可食用經濟魚種,在世界範圍則普遍做為水族觀賞魚種飼養。在臺灣,目前可在嘉義、台南以及高雄等縣市的水庫以及大型水塘中發現。由於該魚種為掠食性魚種,因此可能對臺灣原生的淡水魚類、蝦、蟹、水生昆蟲等動物造成直接的捕食威脅。
67.Cichla ocellaris (魚類) 皇冠三間
皇冠三間(Cichla ocellaris)是一個食魚動物,已被引入作為休閒垂釣魚種。有研究認為,引進此物種後,它會和本地物種競爭資源,對於整個食物鏈產生一系列的影響,但也有矛盾的研究結果顯示,引進皇冠三間會使本地魚類族群數量增加。
68.Cichlasoma urophthalmus (魚類) 尾眼鯛
慈鯛科尾眼鯛(Cichlasoma urophthalmus)原產於中美洲的中型魚類。它已經入侵了包括大沼澤國家公園在內的佛羅里達地區,最近有泰國和新加坡報導。它是一個廣食動物,可以忍受各種鹽度,溫度和棲息地類型。導致其在整個佛羅里達半島分佈範圍擴大。它可以達到高密度,並可能與本地魚類競爭並競逐本地魚類,從而可能降低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
69.Ciona intestinalis (被囊動物) 玻璃海鞘
玻璃海鞘(Ciona intestinalis)是一種被囊動物,其分佈範圍非常廣,以至於其原生地仍然是不斷爭論的焦點。它是甲殼類水產養殖生產中的主要害蟲。玻璃海鞘(Ciona intestinalis)是一個競爭性強的物種。證據顯示,玻璃海鞘(Ciona intestinalis)會取代本地物種,減少了生物多樣性,並改變了某些入侵棲息地的群落特性。很難控制玻璃海鞘(Ciona intestinalis),因為它能快速定殖,難以遏制,而且它的附近經常有商業價值高的水產養殖產品,從而限制了可採用的控制選擇。
70.Circus approximans (鳥類) 沼澤鷂
沼澤鷂(Circus approximans)被人為故意引進法屬波利尼西亞塔希提島,控制老鼠族群,這種鳥的獵物在社會群島的所有島上,嚴重影響當地鳥類。
71.Cirrhinus molitorella (魚類) 鯁
鯁為一種初級性淡水魚。原產於熱帶亞洲,包括湄公河,湄南河,南屯河,邦非河、南盤江流域以及紅河。為一種水產養殖魚類。生存於急流和緩流的深水區。成群棲息在大型以及中型河流的中底層水域,在雨季進入遭洪泛淹沒的森林區。野生種群有明顯的遷徙行為,但養殖的種群可能已失去遷徙行為。雜食性,以藻類、浮游植物、有機碎屑等為食。在臺灣,於新北、基隆、桃園、南投、嘉義、臺南、高雄、屏東等縣市的河川、湖泊及水庫等水域皆有採獲紀錄。
72.Civettictis civetta (哺乳動物) 非洲靈貓
非洲靈貓是非洲熱帶的麝貓。牠們不像其他靈貓科般像貓,反而像短小的狗。牠們的毛粗糙,有黑點及白間,面部呈白色,眼睛有黑斑及淡色的吻。牠們的肛腺,可以分泌靈貓酮來劃定地盤,也可以用來製作香水。
73.Clarias batrachus (魚類) 蟾鬍鯰(泰國土虱)
蟾鬍鯰原生於東南亞,被引入至許多地方以作為養殖漁業之用。由於牠們能在地面上移動,所以蟾鬍鯰的英文俗名稱為步行鯰(walking catfish)。牠們被認為是機會主義型的覓食者,且可以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存活數個月。在乾旱時,蟾鬍鯰會聚集在獨立的水池中,捕食其他的物種。目前,牠們已入侵了許多水產養殖場,並捕食池中養殖的魚類。已知蟾鬍鯰為一種底棲性、夜行性並靠觸覺的雜食性動物,以捕食大量的水生昆蟲、蝌蚪與其他魚類為生。
74.Clarias gariepinus (魚類) 尖齒鬍鯰
又稱北非鬍鯰,為輻鰭魚綱鯰形目塘虱魚科的其中一種,原產於非洲,並引進亞洲及歐洲,本魚體黑灰色,腹部白色。
75.Columba livia (鳥類) 岩鴿
岩鴿(Columba livia)原產於歐洲,現已引進世界各地作為食物來源,或用來競賽 。這些鴿子喜歡住在人類居所,如農田和建築物。他們具腐蝕性的糞便造成建築物和紀念碑相當大的破壞,他們還對健康造成危害,因為它們會傳播人類、家禽和野生動物的各種疾病。
76.Copsychus malabaricus (鳥類) 白腰鵲鴝
善於鳴唱且外表討喜,因此作為寵物鳥被引入臺灣,而後擴散至除了花東外的低海拔森林及都會公園並建立穩定族群。由於使用樹洞築巢的習性,與臺灣多種本土鳥類產生競爭關係,雖曾採取移除行動但整體數量未見下降,是十分需要關切的外來入侵種。
77.Copsychus saularis (鳥類) 鵲鴝
黑白色系的鳴禽,由於鳴聲婉轉被作為寵物鳥引進,1990年開始出現在野外並漸漸擴張族群。會捕食原生種動物。
78.Coptodon zillii (魚類) 吉利慈鯛
在其原生的熱帶地區,吉利慈鯛(Tilapia zillii)是一個重要的食用魚以及水產養殖用魚。吉利慈鯛提供埃及70%的養殖產量,但在其原生地之外,這個淡水魚能在鹽度高的水域生存且建立族群,只有低溫能限制其生存。經常被引入用來控制水草,吉利慈鯛會經由清除水生植物和對其他魚類的侵略行為,改變當地底棲生物群落。
79.Corvus splendens (鳥類) 家烏鴉
家烏鴉(Corvus plendens)已經至少在25個國家建立族群。它遍布人類居住的鄉鎮、受干擾地區,尤其是沿海鄉鎮。它甚至可以滲入惡劣的沙漠環境,只要人們已經在那裡生活。家烏鴉在許多區域造成問題,包括作物和畜牧的持續發展性,並對本地鳥類造成風險。它人類病原體的帶原者,但與人類疾病的關聯尚未建立。
80.Cricetomys gambianus (哺乳動物) 甘比亞巨鼠
甘比亞巨鼠(Cricetomys gambianus)原產於非洲,現已引入美國佛羅里達礁島群。這種大型、高繁殖力、雜食性囓齒動物對該地區的原有生態群聚構成了威脅。牠也是影響人類的多種疾病的媒介,如果到達佛羅里達州大陸,很可能會是農業害鼠。
81.Crithagra mozambica (鳥類) 黃額絲雀
已入侵西印度群島、阿加萊加群島與梅斯卡尼群島(印度洋的模里西斯屬群島)、塞席爾群島(印度洋島國)及夏威夷。在梅斯卡尼群島對穀類作物造成危害,在塞席爾群島則對該地特有鳥種造成威脅。
82.Crocidura suaveolens (哺乳動物) 北小麝鼩
北小麝鼩為鼩鼱科麝鼩屬的動物。分布於歐洲各地以及中國大陸陝西、安徽、內蒙古、甘肅、黑龍江、山西、山東、江蘇、遼寧、寧夏、浙江、湖北、新疆、四川等地。棲息地廣泛,但是較喜愛樹林區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俄國南部。 北小麝鼩非常小,體重只有6-9克。
83.Ctenopharyngodon idella (魚類) 草魚
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a)是一種大型鯉科魚類,被引入全世界以控制水生植物以及當作食用魚。它是一種貪吃的覓食者,能以非常高的效率去除水生雜草。不過他們也會完全移除水系中的植被,造成生態影響。草魚也會與本土魚類競爭或者攜帶寄生蟲,例如亞洲絛蟲(Bothriocephalus opsarichthydis),此對引入的水域,引發其他不良影響。
84.Ctenosaura similis (爬行動物) 黑刺尾鬣蜥
又名黑櫛尾蜥、黑鬣蜥,是墨西哥及中美洲的一種蜥蜴,現已引入到美國佛羅里達州。牠們是櫛尾蜥屬中最大的物種,也是陸上走動最快的蜥蜴。
85.Cyanopica cyanus (鳥類) 灰喜鵲
與喜鵲同為人為引入臺灣的鴉科鳥類,以臺南的族群規模最大,有與喜鵲競爭的趨勢。淺藍色的飛羽及尾羽是最大的特徵,性吵雜,常成群活動,亦會多對共同繁殖。
86.Cygnus atratus (鳥類) 黑天鵝
被引入至歐洲、西亞、日本、中國、美國及紐西蘭等地,並建立野化族群。可能會與原生水禽產生生態棲位競爭,接觸過程也可能將野鳥的禽流感病毒轉移至家禽上。
87.Cygnus olor (鳥類) 疣鼻天鵝
疣鼻天鵝(Cygnus olor)是一種大型天鵝,可以利用各種水生棲息地。當他們過度消耗水中植物,會因而降低了該棲地原生水禽的承載能力,偶爾會使生態系統中的某些植物消失。疣鼻天鵝有很強的領域性,並會驅逐其他的本土水鳥,在捍衛領域時會攻擊並殺死本土種,疣鼻天鵝,也已知會攻擊和傷害人類,對小小孩更是特別危險。
88.Cynictis penicillata (哺乳動物) 筆尾獴
也叫黃獴,是一種小型的獴科動物。筆尾獴平均體重0.5公斤,體長500毫米,生活在安哥拉、波札那、南非、納米比亞和辛巴威的半沙漠灌木地區和草原上。
89.Cyprinella lutrensis (魚類) 盧倫真小鯉
盧倫真小鯉(Cyprinella lutrensis)俗稱紅夏納,原產於美國中西部的河流和溪澗。牠主要被當作魚餌使用,因此擴散到美國西南部和墨西哥。這種魚喜歡少有受其他鯉科魚類干擾的地方。它們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夏季的中期產卵。
90.Cyprinus carpio (魚類) 鯉魚
鯉魚為食用性魚類,因被作為食物中的蛋白質來源而引進世界各地的熱帶及亞熱帶溫帶水域。鯉魚已經被養殖了2500年,是一種受歡迎的垂釣與觀賞魚類;也是世界第三大最常被引進的物種。但因其攝食的方法會攪動水底的沈積物並將水中的大型植物連根拔起,因此使其成為改變當地魚類、水生物種棲地環境的重要物種。
91.Dermogenys siamensis (魚類) 暹羅皮頦鱵
暹羅皮頦鱵是一種小型魚類,原產於東南亞泰國、越南以及柬埔寨,主要棲息於河川、湖泊或池塘淡水以及半淡鹹水,本魚種是一種水族觀賞魚類,活動於水體的表層。在臺灣,發現於南部高屏溪河川下游平原區的緩流水域,但數量不普遍。
92.Elaphe guttata (爬行動物) 玉米錦蛇
玉米錦蛇(Elaphe guttata)原生於美國南部和墨西哥,是一種流行的寵物蛇。牠們經常被發現,特別是在大西洋的島嶼上和加勒比海地區。牠們的引進主要是由於寵物貿易或是運輸植物貨船上的偷渡。有報告認為,玉米錦蛇在其引進區域內仍處於入侵的早期階段;但是如果牠們一旦立足當地,因為競爭和獵食行為,原生的蛇類和獵物族群就可能會遭受危險。
93.Eleutherodactylus coqui (兩棲類) 波多黎各樹蛙
波多黎各樹蛙(Eleutherodactylus coqui)是原產於波多黎各的一隻相當小的樹青蛙。他們能適應於各種海拔的生態區。因為牠們響亮的叫聲而被認為是有害的動物。波多黎各樹蛙求偶的叫聲就像牠的學名一樣,有二個明顯的高音"co-qui"(ko-kee'),在0.5公尺的範圍內可達將近100分貝。由於這種樹蛙有極大的胃口,被引入夏威夷後喜食夏威夷當地特有的昆蟲,如此一來不但對夏威夷特有的昆蟲與蜘蛛種類造成威脅,也等於是和捕食這些昆蟲的夏威夷特有種鳥類與其他特有動物競爭食物。
94.Eleutherodactylus johnstonei (兩棲動物) 溫室卵齒蛙
溫室卵齒蛙(Eleutherodactylus planirostris),是一種小型蛙類,原產於加勒比海,它已經侵入加勒比其他地區,美國和墨西哥。人類的苗圃貿易運輸,是此物種擴散到的非原生地,最常見的擴散機制。溫室青蛙的擴散能力很強,使它有更多機會擴散到遠離其分佈中心的非原生地。
95.Eleutherodactylus planirostris (兩棲動物) 溫室蟾
溫室蟾(Eleutherodactylus planirostris),是一種小型無尾目動物,原產於加勒比海,已入侵到加勒比其他地區、美國和墨西哥。最常見的傳播方式是經由園藝貿易運輸受感染植物而傳播,它有可能會迅速建立族群,威脅到引入區的原生動物。
96.Equus asinus (哺乳類) 驢
驢 (Equus asinus) 的外觀像馬,特徵是頭大、耳朵長、尾巴像牛。牠們可以生長在澳洲的熱帶稀樹乾草原和乾旱的丘陵地、以及牠分布範圍內的其他乾旱地和沙漠棲息地。在其入侵區,驢對原生植物和動物產生有害且可能不可逆轉的影響。記錄有案的損害包括植物群落、土壤、野生動物和水質。此物種的管理很困難。因文化上的壓力,不能使用致命的管理方法。一般的管理手法是將牠們從自然棲息地移到牠們不致構成威脅的保護區。越來越多的野驢自由漫遊在蘇丹、厄立垂亞和索馬利亞,牠們大量地與其野生的近緣種非洲野驢 (Equus africanus) 雜交,因而加速了非洲野驢的滅絕。
97.Equus caballus (哺乳動物) 馬
馬(Equus caballus)是一種大型的非反芻的草食性哺乳動物,在外觀上與家馬沒有什麼不同。馬(Equus caballus)的平均壽命為25-30年,生殖活動進行約20年。首選棲息地是開闊的草原,但馬(Equus caballus)也會入侵沙漠、半沙漠平原、沿海地區、亞高山地區、熱帶疏林草原、森林、灌木林和濕地。在某些地區,牠們被視為有價值的資產而受到保護,但是在其他地區,則被視為有害動物,因為會與家畜競爭資源,也會啃食與踐踏而造成植物棲息地破壞,或是污染水源、破壞圍欄並降低當地的生物多樣性。
98.Erinaceus europaeus (哺乳類) 歐洲刺蝟
歐洲刺蝟 (Erinaceus europaeus) 的掠食行為會威脅原生的無脊椎動物、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地面築巢鳥類的巢。在引入地區,歐洲刺蝟會與當地的食蟲動物競爭。歐洲刺蝟原產於西歐,已被引進至紐西蘭及原生地附近非天然分布範圍的群島。
99.Erythrocebus patas (哺乳類) 赤猴
赤猴 (Erythrocebus patas) 原產於非洲,是國際上常用的實驗動物,用於生物醫學和行為學研究。為研究目的引進波多黎各的赤猴逸逃後在野外建立了族群。野生的赤猴對人類而言具有潛在的威脅,因為牠們力氣頗大且具攻擊性,而且牠們可攜帶對人畜共通傳染病的病原。赤猴會入侵農場,吃掉作物,還會掠食原生的植物、鳥類、和小型動物,尤其是昆蟲及其他節肢動物。
100.Esox lucius (魚類) 白斑狗魚
白斑狗魚(Esox lucius)是掠食性淡水魚,是一種機會性的獵食者。它常見於美國、加拿大、中亞、西伯利亞和歐洲許多地方的湖泊、盆地和河流。它也存在於鹹海、北極、波羅的海、巴倫支、黑海、里海、北海和白海以及大西洋海盆中。白斑狗魚在全球族群中表現出遺傳分化。
101.Estrilda astrild (鳥類) 橫斑梅花雀
橫斑梅花雀(Estrilda astrild)原產於熱帶和南部非洲,但已被引進許多島嶼國家,在這些國家中,牠們在建立族群這點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此物種主要以草類種子為食,通常出現在開闊的長草平原並靠近人類居住的地方。橫斑梅花雀具有很高的繁殖率,這歸因於其易於歸化的能力。
102.Estrilda melpoda (鳥類) 橙頰梅花雀
全長約10cm,臉頰有醒目橙班,嘴喙紅色。喜結群活動,覓食草籽及小型昆蟲。原產於西非,入侵至多國。目前危害狀況不明,可能與近似物種競爭資源。
103.Euodice malabarica (鳥類) 白喉文鳥
成鳥臉頰及眼周灰白,頭頂、頸至背褐色,翼暗褐,腰及尾上覆羽白色。體下汙白,脇沾褐色。尾羽黑褐,中央尾羽長而尖。因宗教放生而入侵。臺灣野外有繁殖紀錄。
104.Fejervarya cancrivora (兩棲動物) 海蛙
海蛙分類上與台灣原生的澤蛙同屬,乍看之下很像大型的澤蛙,而且體型大上很多倍。體長大約5到9公分,背部具有花紋,有些個體具有背中線。吻端鈍尖,眼鼻線黑色明顯,鼓膜明顯。後肢趾間接近全蹼,而澤蛙則是半蹼。雄蛙具有一對咽側下方的外鳴囊,亦可與單一外鳴囊的澤蛙區分。
105.Felis catus (哺乳類) 貓
貓 (Felis catus) 約在三千年前在地中海東部地區開始被人類豢養。由於貓被珍視為寵物,自然而然地被人類帶至世界各地。貓是個值得注意的掠食者,牠威脅到原生的鳥類與其他動物,尤其是在長期獨立演化、比較沒有掠食者的海島上。
106.Gallus gallus (鳥類) 紅原雞
原雞屬(Gallus spp.)包括多種馴養雞,牠們已在世界各地被繁殖和分布以作為重要的食物來源。除了可能傳播疾病到其他禽類之外,身為廣食性物種的原雞屬雞隻也可能會對原生動植物造成負面衝擊。
107.Gallus varius (鳥類) 綠原雞
原雞屬(Gallus spp.)包括多種馴養雞,牠們已在世界各地被繁殖和分布以作為重要的食物來源。除了可能傳播疾病到其他禽類之外,身為廣食性物種的原雞屬雞隻也可能會對原生動植物造成負面衝擊。
108.Gambusia affinis (魚類) 大肚魚
大肚魚(Gambusia affinis)是原產於美國東部和南部淡水的一種小魚。上世紀初被引入全球許多的水道,想作為抑制蚊子的生物,最終變成為一個有害動物。起先大肚魚(又稱食蚊魚)被誤認為抑制蚊子族群的效果勝於原生魚。但其掠食習性會掠食當地經濟魚種的卵及瀕危稀有的原生魚類以及無脊椎動物。大肚魚一但建立族群後就很難以根除,因此減少其影響的最好方法是控制其更進一步擴散。目前仍有為抑制蚊子蓄意放養大肚魚之情形。G. affinis是與其親源相近的東方mosquitofish(G. holbrooki)的亞種。牠們的外表、行為與衝擊幾乎一樣,因此能使用相同的管理技術處理。在澳洲的G. affinis實際上指的是 G. holbrooki
109.Gambusia holbrooki (魚類) 東部食蚊魚
東部食蚊魚(Gambusia holbrooki)是一個小型具有攻擊性的胎生魚類,原生於美國南部。被引入全球來抑制蚊子。東部食蚊魚會損害當地的魚類、兩棲類和無脊椎生物族群。
110.Garrulax canorus canorus (鳥類) 大陸畫眉
成鳥大致棕褐色,頭上至後頸具黑褐色縱斑,眼周有醒目白色蝌蚪紋。常在濃密的草叢、灌叢中活動,鳴聲婉轉複雜,因此被引進觀賞。與臺灣畫眉會產生雜交,因此影響臺灣畫眉的遺傳獨特性。相近的生態棲位也可能使其與台灣畫眉產生競爭。
111.Gastrophryne carolinensis (兩棲動物) 東方狹口蟾
東方狹口蟾(Gastrophryne carolinensis)原產於美國,分布範圍從馬里蘭州南部到堪薩斯州東南部,南到佛羅里達礁島和得克薩斯州東部。它已被引入到小巴哈馬淺灘、大巴哈馬淺灘、開曼群島以及大開曼島上,它們在那裡的數量已經很多。已知會吃小甲蟲,螞蟻和白蟻。
112.Gekko gecko (爬行動物) 大壁虎
本物種在台灣的早期記錄可追溯到日本時代(Okada 1936),當年在台北植物園與台南各有一筆記錄,每次各有一隻的採集記錄。因此1980年代晚期的野生動物保育法甚至曾經本物種列於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之中。然而由於本物種體型碩大、行蹤並不隱密,不太可能存有潛藏的族群卻不被人發現,因此在本土的兩爬調查較為完整之後,多數的兩爬學者認為早年的記錄可能是無意間經於貿易管道進入台灣,並不是穩定的原生族群,因此將其從保育法規中移除。
本物種的野生個體在2008年再度發現,由Norval et al.(2011)在台中記錄,但是可能沒有形成穩定的入侵族群。2013年,壁虎蛋與剛出生的壁虎在高雄市由Ming-Hung Hsu與Chi-Yu Huang兩位學生發現,為本種在台灣首次的繁殖記錄(Lee et al., 2019)。本種的來源不明,可能由藉由貨船無意入侵,也有可能是寵物飼養者逃逸或釋放。
113.Genetta genetta (哺乳動物) 小斑獛
菊科的開花植物,它是整個溫帶歐洲延伸到高加索地區的非常常見的植物,生存在所有類型的天然草原和耕種區,例如草坪,高爾夫球場果嶺和田野。
114.Geopelia striata (鳥類) 斑馬鳩
小型鳩鴿,身體灰褐色且有黑色條紋。出現於都會或近郊的綠地及開闊環境,於地面取食果實、種子及昆蟲。目前台灣僅限高雄地區有穩定族群,危害狀態不明。
115.Glyptoperichthys gibbiceps (魚類) 隆頭翼甲鯰
翼甲鯰屬魚類的環境影響。尚未完全了解,但在它們被引入和豐富的地方,它們的進食行為和穴居活動會引起相當大的干擾。據報導,它們的洞穴促成淤積問題,河岸侵蝕和不穩定。翼甲鯰屬魚類在溪流和湖泊的底部覓食,偶爾將其頭埋在基質中並綁紮其尾巴。這些行為可以使水生植物連根拔起或剪斷,並減少沉水植物的豐度。
116.Gracula religiosa (鳥類) 九官鳥
九官鳥入侵印度西部、中國、台灣及美國本土及夏威夷,可能會製造農損及噪音,並與原生鳥種競爭食物及巢位。
117.Gracupica nigricollis (鳥類) 黑領椋鳥
體色為黑白兩色的椋鳥,不易誤認。喜歡出現在公園、農田、聚落周遭等環境。起初引入臺灣作為寵物鳥,1990年代末在野外開始繁殖,現已擴散到臺灣北部及西部平原。生態棲位與其他幾種八哥相近,也是原生種八哥的威脅之一。
118.Gymnocephalus cernuus (魚類) 梅花鱸
梅花鱸(Gymnocephalus cernuus)由於船舶的壓艙水,被引入到新的地點。也經由逃逸或隨意丟棄活餌而入侵。它已成為北美五大湖區和歐洲的一些湖泊的威脅。由於具有很強的繁殖力,廣泛的棲息地範圍和具有攻擊性的覓食行為,梅花鱸已成為入侵物種。
119.Gymnorhina tibicen (鳥類) 黑背鐘鵲
黑背鐘鵲(Gymnorhina tibicen)最初在1960年代引進紐西蘭,用來對抗田園害蟲,它非常具有領域性,尤其是繁殖季,已知會攻擊其他鳥種,甚至人類,黑背鐘鵲可能會威脅到多種本土鳥類,並且可能造成人類受傷。
120.Hemidactylus frenatus (爬行動物) 疣尾蝎虎
住家常見的壁虎,疣尾蝎虎(Hemidactylus frenatus),如今在亞洲和印度太平洋的天然分布區之外,已在全球至少87個地方立足;這些新地方有許多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偏遠小島。在將疣尾蝎虎引入的太平洋島嶼上,研究人員已證實牠們是造成在城市和郊區環境中競爭置換其他相同尺寸或較小壁虎物種的原因。研究也證實,都市化的結果使得棲地簡化和人工光源周圍聚集了食物資源,促使疣尾蝎虎比其他夜行性的壁虎物種獲得間接性的競爭優勢;而牠們在天然分布區之外的生存能力,對生態上相似之特有壁虎的生存也構成威脅。
121.Hemidactylus mabouia (爬行動物) 蜥虎屬壁虎
馬布亞蜥虎(Hemidactylus mabouia )原生於非洲大陸,牠們是夜行性、窩卵數固定的蜥蜴。據認為牠們最初是在歐洲殖民非洲期間通過奴隸船隻而引入了北美洲的南部、中美和南美洲,並已廣泛分布。馬布亞蜥虎(Hemidactylus mabouia )通常被認為與人類共生,可在自然和改變過的棲地中找到牠們。牠們是一種攻擊性強的物種,已知可取代並獵食原生的壁虎。
122.Hemitragus jemlahicus (哺乳動物) 喜瑪拉雅塔爾羊
主要分布在喜瑪拉雅山的中段,除中國外目前原生種分布在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的旁遮普地區直到喀什米爾區。牠是所有中國土生的羊中發現最晚,亦是最為少見的一種。
123.Herpestes javanicus (哺乳類) 爪哇獴
爪哇獴 (Herpestes javanicus) 是體形纖細的小型掠食者,原產地從伊朗、經印度、到緬甸與馬來半島。牠被引進到模里西斯、斐濟、西印度群島與夏威夷這類島嶼,用來控制老鼠,特別是甘蔗田中的鼠類。不幸的是,這些島嶼的原生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與無脊椎動物反倒是較容易獵殺的對象,因而爪哇獴已經至少造成三個物種完全滅絕以及許多起的區域性滅絕。牠也是狂犬病的病媒之一 。
124.Herpestes pulverulentus (哺乳動物) 蓬灰貂獴
蓬灰貂獴為南非特有種,體長55至69公分,身體是灰色,僅腳部和尾部末端為深灰色,主食為昆蟲、小型囓齒動物、鳥類、小型爬行動物或兩棲動物,也會吃水果。
125.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魚類) 白鰱
白鰱(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是一種鯉魚,原產於亞洲。白鰱被引入世界各地,供水產養殖使用,也被用來控制自然水域中過度生長的浮游植物。白鰱以消耗與競爭浮游動物族群來改變食物鏈,因而可能會減少原生地的生物多樣性。白鰱也被發現會攜帶和傳播沙門氏鼠傷寒桿菌。
126.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 (魚類) 大頭鰱
大頭鰱(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俗稱大頭魚原產於亞洲。他們被引入世界各地,供水產養殖使用。它們也可用來控制自然水域中過度生長的浮游植物。此物種有可能會消耗浮游動物族群,競爭改變食物鏈的結構,減少當地生物多樣性。大頭鰱也被發現會攜帶和傳播各種疾病。Aristichthys nobilis是大頭鰱(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的同物異名。
127.Ianthocincla chinensis (鳥類) 黑喉噪眉
原產於中國南方及中南半島的噪眉科鳥類,鳴聲婉轉多變,因此被作為寵物鳥引進。目前臺灣主要族群在北部及中部低海拔山區,危害狀態不明。
128.Iguana iguana (爬行動物) 美洲綠鬣蜥
美洲綠鬣蜥(Iguana iguana)原產於拉丁美洲的熱帶區,可以長到體長約 1.5 m,重量4~5 kg。它生活在溫暖的沿海地區,低海拔地區和水道內,特別是樹木伸到水面的地方。他們還居住在紅樹林和鹽水棲地,但需要獲得淡水。在美國和歐洲,它都是受歡迎的寵物,綠鬣蜥的飼主往往沒有意識到蜥蜴的空間需求,當它們長得太大時,只好把它們釋放到市郊。波多黎各把綠鬣蜥列為外來害蟲。它也大量集中出現在佛羅里達州南部的城郊地區。它會吃入侵植物的果實,因而會幫助入侵植物擴散。一些實驗室確診的人類沙門氏菌感染病例,已把它列病菌來源。
129.Kaloula pulchra (兩棲動物) 花狹口蛙
本物種在1997年十月在高雄市林園區的一處軍營發現,發現者是在營區擔任預官的潘彥宏老師。當時並未留下標本,直到隔年六月,發現者在次採集本種,並將樣本送往台灣大學,由楊懿如博士確認為花狹口蛙,成為本物種在台灣的初次紀錄。由於發現地點與高雄港區有鄰近的地緣關係,一般相信這個物種可能藉由商船或原木貿易攜帶來台。
130.Lama guanicoe (哺乳動物) 原駝
原駝(Lama guanicoe)是草食性的有蹄類動物,是家畜美洲駝的直接祖先。原產於南美,是乾旱地區和灌叢林的主要有蹄類動物。原駝(Lama guanicoe)出現在南美洲的10種主要棲地類型中的4種,包括:山地草原;沙漠和乾旱灌木林;溫帶森林;草原、疏林和灌木林。原駝(Lama guanicoe)具有靈活的社會組織,加上覓食行為和具適應力的生態習性,皆有助於其入侵。
131.Lates niloticus (魚類) 尼羅河尖吻鱸
尼羅河尖吻鱸是一種大型的淡水魚。與現知的capitaine、mputa 或sangara一樣,體重可達200公斤,體長可長至兩公尺。在1954年被引入維多利亞湖(Lake Victoria),因其對原生魚種的捕食及食物的競爭,已造成當地兩百多種的原生魚種滅絕。
132.Leiothrix lutea (鳥類) 紅嘴相思鳥
紅嘴相思鳥(Leiothrix lutea)嚴重威脅陸地生物多樣性,其多樣化的食物包括植物和動物(軟體動物、及雙翅目、膜翅目和鱗翅目昆蟲)。他們被認為是禽瘧疾的儲存庫,該疾病造成夏威夷多種特有鳥類數量減少。
133.Lepus americanus (哺乳類) 雪鞋兔
雪鞋兔 (Lepus americanus) 是一種屬於兔形目的小型哺乳動物。廣泛分佈於美國和加拿大,會出現在空曠地區、草原、林地沼澤和森林。通常獨居,有時會形成非常大的群體。當族群密度很高時,會對森林再生產生重大衝擊。
134.Lepus europaeus (哺乳動物) 歐洲野兔
歐洲野兔(Lepus europaeus)是屬於野兔科的草食性哺乳動物,通常被稱為歐洲野兔或棕兔。牠已被從歐洲原產地引入許多其他國家和島嶼。歐洲野兔(Lepus europaeus)具有很高的適應性,能夠在很多種棲息地中生存,不過牠主要入侵農地、草地、灌木林及受干擾的地區。已知在某些地區會與當地種的野兔雜交,威脅到原生野兔的遺傳完整性和生存機會。
135.Leuciscus idus (魚類) 高體雅羅魚
高體雅羅魚(Leuciscus idus)是一種大型淡水魚,原產於歐洲。在許多國家,他們是有價值的垂釣魚種,已被引入一些的地區作此用途。相關人士提出他們可能會損害到當地水生生態系統,但似乎缺乏任何相關的證明資料。
136.Lithobates catesbeianus (兩棲類) 美洲牛蛙
牛蛙透過農業與水族的貿易廣泛分佈於各地。也是世界各地最常見的養殖食用蛙類之一。主要引起的生態問題是牛蛙與本土爬蟲動物競爭與掠食。
137.Litoria aurea (兩棲動物) 澳洲金蛙
原生於於澳洲東南部,但已瀕臨滅絕,澳洲金蛙(Litoria aurea)是肉食性動物,食物來源很廣。引入後會威脅到當地的其他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
138.Lonchura maja (鳥類) 白頭文鳥
擁有白頭、濃厚紅褐色身體和厚實銀色嘴喙。因宗教放生而入侵。臺灣野外有繁殖紀錄。常見於稻田和草原,常接近人類居住地。有時與其他文鳥混群。
139.Lutjanus kasmira (魚類) 四線笛鯛
四線笛鯛(Lutjanus kasmira)是一種具有商業價值的珊瑚礁熱帶魚,已被引入夏威夷成為漁業的一環。在夏威夷的引入地區,四線笛鯛已經成為豐富、密集的魚群。它可能會在空間上與原生魚類競爭,把其從重要的庇護區擠出去。
140.Lycalopex griseus (哺乳類) 南美灰狐
因為狩獵的關係,野生的南美灰狐 (Lycalopex griseus) 在其原生地怕生而少見。原產於南美洲大陸,被引入福克蘭群島,已證實牠對該地的原生鳥類有負面影響。
141.Macaca fascicularis (哺乳類) 食蟹獼猴
食蟹獼猴 (又名長尾獼猴,Macaca fascicularis) 原產於東南亞,被引進模里西斯、帛琉 (安格爾島)、香港以及印尼部分領域 (廷吉爾島和巴布亞省)。牠們在引入區域被視為具入侵性或可能具入侵性,在巴布亞省與廷吉爾島這類地區則需要加以管理以防止牠們變成入侵種。牠們是隨機覓食的哺乳動物;在衰退的森林區,包括被人類干擾的棲息地,能達到較高的族群密度。牠們在引入區域少有自然天敵。食蟹獼猴食用原生植物,也和鳥類競食果實與種子,因而衝擊當地的生物多樣性。此外,牠們也助長外來植物種子的散播。透過採食重要農作物種或損壞農作物,食蟹獼猴也可能影響到經濟部門。
142.Macaca mulatta (哺乳類) 恆河猴
恆河猴 (Macaca mulatta) 在國際貿易中是很普遍的實驗動物,被用於生物醫學和行為學研究。在波多黎各,引進和交易任何種類的靈長類動物都屬違法行為。野生恆河猴族群對人類是個潛在的威脅,因為牠們力量大、具侵略性、且攜帶會傳染給人類的疾病。恆河猴會入侵果園取食農作物。牠們是聰明的雜食性動物,會捕食原生鳥類 (和蛋)、蜥蜴、蛇和其他物種。
143.Martes melampus (哺乳動物) 日本貂
日本貂是貂屬中與黑貂關係最密切的哺乳動物。它的長度通常為0.5 m(不包括20厘米長的尾巴),重量在1,000至1,500克之間。雄性通常比雌性大。皮毛的顏色從深褐色到暗黃色,喉嚨呈奶油色。雄性和雌性都是領土,每個人的領土大小取決於食物的供應情況。
144.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魚類) 團頭魴
團頭魴俗稱武昌魚,為一種大型初級性淡水魚,最大全長可達200公分。原產於中國長江流域中游河段與湖泊。為一種水產養殖魚類。偏好棲息於緩流或靜水的深潭,在湖泊、水庫和河流的靜水域中都可以發現。植食性,以水生植物為食。臺灣引入作為水產養殖魚種,主要放養於大型水庫或湖泊,目前中南部地區部分水庫、湖泊以及埤塘尚可發現放流及養殖之族群,但不普遍,於日月潭可見到本種魚。
145.Melopsittacus undulatus (鳥類) 虎皮鸚鵡
為種食性鳥類,作為寵物鳥逃逸至野外,會對農作物造成損害,並可能與臺灣之文鳥科及雀科等種食性鳥種產生競爭排擠效應。
146.Micropterus salmoides (魚類) 大口黑鱸
大口黑鱸因為具有休閒漁業的特質,加上肉質美味,已被廣泛地引進到世界各地。鱸魚會攝食當地體型較小的原生魚種,會造成某些魚種數量減少或消失。牠攝食的對象包括魚、小龍蝦、兩棲動物與昆蟲。
147.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魚類) 泥鰍
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原產於東南亞,在歐洲,澳洲和美國都有種群。它是水產養殖中常見的重要食用魚,據信其大部分引進是從養魚場逃脫的結果。儘管對其影響知之甚少,但它可能與本地魚類爭奪資源,減少大型無脊椎動物種群和降低水質。
148.Molothrus ater (鳥類) 棕頭牛鸝
棕頭牛鸝(Molothrus ater)是一個小型黑色的鳥,幾乎出現在每一個開闊的林地,田野和兩者之間的邊緣棲地。它通常出現在農業區附近(牛隻牧場,飼料槽),是候鳥,全年都在美國南部,只有在繁殖季節時,才會出現在美國北部和山區。隨著砍伐森林,馴養牛群放牧,城市化和森林被轉化為農業用地等棲地的變化,棕頭牛鸝(Molothrus ater)會迅速擴張其分佈。
149.Molothrus bonariensis (鳥類) 紫輝牛鸝
紫輝牛鸝(Molothrus bonariensis)是一種巢寄生動物,依靠宿主幫它孵蛋和育雛。它沒有特定的宿主,會把蛋產在其他種鳥類的巢中,並讓宿主幫它育雛。在其原生地南美和西印度群島,紫輝牛鸝已擴大它的分佈範圍,到達北美大陸,並威脅到一些已經瀕危的鳥類。
150.Monopterus albus (魚類) 黃鱔
雖然其影響尚未知,黃鱔的廣食性捕食習慣,可能威脅到當地魚類,青蛙和水生無脊椎動物。引入佛羅里達和喬治亞州的族群,可能是由於一個水族館放生或從養殖場逃逸或放生。據信,黃鱔最初是由亞洲移民作為食用魚而帶到夏威夷的。
151.Morone americana (魚類) 美洲狼鱸
美洲狼鱸(Morone americana)是一個半溯河產卵魚類,原生於大西洋海岸,這使得它能經由伊利和韋蘭運河進入五大湖區。大量的美洲狼鱸會和本地物種競爭食物,也會吃本地物種的卵。會與其他種鱸魚雜交是另一種威脅,可能會導致本地物種基因庫被稀釋。
152.Mus musculus (哺乳類) 家鼷鼠
家鼷鼠 (Mus musculus) 可能是除了人類以外在地球上分佈最廣泛的哺乳類。家鼷鼠與人類之間至少 8,000 年的共生關係助長了牠們地理分佈的擴展。家鼷鼠破壞農作物、食用或污染人類的儲糧,這些行為對人類造成了不小的傷害。牠們相當多產,有時族群量大爆發,多到像瘟役流行的程度。在家鼷鼠入侵並成功拓殖的生態系中,當地原生物種的滅絕也往往都和牠有關。家鼷鼠行為的可塑性是讓牠們能夠成功地在各種環境中生存的重要因素,而這項特徵是來自於牠行為和遺傳基因的去關連性,這使得家鼷鼠能夠快速適應,然後在新環境中生存下來並大量繁殖。
153.Mustela erminea (哺乳類) 白鼬
白鼬 (Mustela erminea) 相當聰明,是獵捕小型哺乳類及鳥類的高手。白鼬不怕攻擊體型比自己大的動物,還會儲存多餘的獵物以度過週期性的食物短缺時期。在紐西蘭,牠對原生物種族群造成顯著的傷害。
154.Mustela furo (哺乳類) 雪貂
雪貂 (Mustela furo) 是由歐洲鼬 (Mustela putorius) 馴化而成。牠已被引入到世界許多地方,每處都威脅到當地的獵物物種,特別是在地面築巢、不會飛的鳥類。雪貂也是牛結核病的野生病媒動物。
155.Mustela nivalis (哺乳類) 伶鼬
伶鼬 (Mustela nivalis) 是貂科動物中體型最小的物種,也是食肉目動物中最小型的成員。其原生地範圍很大,遍及整個全北區,已被引進紐西蘭和其他島嶼,牠們會吃當地的原生鳥類、哺乳類、無脊椎動物和爬蟲類,導致某些物種族群量減少。
156.Myiopsitta monachus (鳥類) 和尚鸚鵡
和尚鸚鵡(Myiopsitta monachus)是寵物市場很受歡迎的鳥。他們的優勢在於他們是唯一會築巢的鸚鵡,使他們在人為或非人為引進時,能適應寒冷的氣候和城市地區,因而提高他們的分佈範圍。在阿根廷,和尚鸚鵡是本地種,他們造成每年一億美元的農作物損失,到目前為止,其他入侵地區還沒有造成明顯損害。
157.Myocastor coypus (哺乳類) 美洲巨水鼠
美洲巨水鼠 (Myocastor coypus,又稱海狸鼠) 是一種原生於南美洲的半水棲囓齒類動物。然而,由於來自毛皮畜牧場的逸逃和放生,現今在北美、歐洲與亞洲都有為數龐大的野生族群。牠們挖掘的洞穴會貫穿並破壞河岸、堤道與灌溉設施。美洲巨水鼠的覓食方式會大範圍地破壞蘆葦沼澤地。美洲巨水鼠所造成的棲息地消失衝擊到植物、昆蟲、鳥類與魚類。
158.Nasua nasua (哺乳動物) 長鼻浣熊
長鼻浣熊又稱南美浣熊是晝夜動物,生活在地面和樹木中。它們是雜食性的,但主要吃水果、無脊椎動物、其他小動物和鳥蛋。他們在樹冠高大的樹木中尋找果實,然後用口鼻部戳破裂縫,在地面上找到動物的獵物。他們還通過翻倒地面上的岩石或用爪子撕開原木來尋找獵物。
159.Natrix maura (爬行動物) 歐洲毒水蛇
歐洲毒水蛇水中時,像草蛇一樣,以同樣的方式獵食獵物。這條蛇是晝夜行動的,沒有攻擊性,很少咬人,他們將大部分時間用於獵食魚類、青蛙和其他水生動物。
160.Neogobius melanostomus (魚類) 圓鰕虎魚
圓鰕虎魚(Neogobius melanostomus)是一種棲息在河流和湖岸附近的底棲生物,更喜歡有許多藏身之處的岩石棲息地。它捕食如鏢魚的小魚或湖鱒魚的卵以及許多其他魚類。成魚會積極地捍衛產卵場,也會佔據產卵區阻止原生物種使用這些區域。由於它能在黑暗中覓食,所以相較於原生魚類在爭奪食物資源可能會佔有競爭優勢。圓鰕虎魚經常吃濾食性貝類,變成生物累積的載體,因此會把污染物傳遞並累積在更大的魚隻或吃它們的人類。 關於該物種成功管理方案的資訊很少。
161.Neovison vison (哺乳類) 美洲水鼬
美洲水鼬 (Mustela vison) 屬食肉目貂科。牠們沿河岸和湖邊獨居生活,被引入許多國家,用來設立水鼬養殖場以生產皮毛。因此從養殖場逃逸的美洲水鼬已在許多地方歸化生存下來。在某些情況下,養殖者會故意放生水鼬,希望生產出品質更好的「自由放養」毛皮 (主要是在東歐);動物權運動人士也會刻意釋放動物。在皮草養殖場仍在運作的國家,仍然經常有水鼬逸逃到周圍環境。美洲水鼬已被證明在引入區是一個非常具有競爭力的掠食者,會嚴重影響獵物動物的族群。
162.Norops grahami (爬行動物) 格雷厄姆變色蜥
為減少地中海果實蠅(Ceratitis capitate)的數量,百慕達於1905年時從牙買加引進了格雷厄姆變色蜥(Norops grahami)。在1958年,牠們被觀察到大量的以有益昆蟲為食,而這些昆蟲是被引入作為生物防治媒介來控制引進的介殼蟲,使得之後又引進了目前本身已成為嚴重威脅的大食蠅霸鶲 (Pitangus sulfuratus)。最近格雷厄姆變色蜥還被觀察到會獵食被歸類為“極危(CR)”的百慕達岩石蜥蜴 (Eumeces longirostris)之幼蜥並與之競爭。
163.Norops sagrei (爬行動物) 沙氏變色蜥
沙氏變色蜥(Norops sagrei)的特徵是其可伸縮喉囊,喉囊呈黃色或橘紅色,喉囊底部中央常有一白色條紋。沙氏變色蜥是一個廣食動物,喜歡棲息在受干擾地區的開放植被中。它是棲息在地面的物種,但也會爬到幾英尺高的樹木和灌木上。沙氏變色蜥會和綠蜥(Anolis carolinensis)以及其他引入的同類蜥蜴競爭。沙氏變色蜥也會捕食綠蜥的幼體。
164.Odocoileus virginianus (哺乳類) 白尾鹿
白尾鹿 (Odocoileus virginianus) 屬於鹿科,原產於美洲,從加拿大到巴西都有。牠已被引入到許多其他國家,如芬蘭、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和紐西蘭。牠可以適應多種類型的植被,從北美森林到佛羅里達州的大草原和沼澤地都有其蹤跡。食性取決於植被類型和可利用的資源。白尾鹿透過食用植物對森林的更新有重大影響,尤其是族群密度高的地區。
165.Oncorhynchus mykiss (魚類) 虹鱒
虹鱒(Oncorhynchus mykiss)是世界上最廣泛引入的魚種。原產於北美洲的西部,從阿拉斯加到 Baja 半島,虹鱒(Oncorhynchus mykiss)因休閒漁業及養殖漁業的價值而引進很多的國家。虹鱒是高經濟價值的休閒垂釣魚種,會規則性成群出現在許多地方,且因野外族群難以支撐垂釣的需求。在一些地區,已經出現引入鱒魚的影響,牠們會掠奪或競爭原生魚類與無脊椎動物的生存環境。
166.Oreochromis aureus (魚類) 奧利亞口孵非鯽
奧利亞口孵非鯽(Oreochromis aureus)(藍色口孵非鯽)原產於非洲和中東部分地區,是一種全世界重要的食物來源。奧利亞口孵非鯽很容易養殖,因為牠們適應力強、產量豐富、飼料轉化率高。被引入全世界供水產養殖使用,提供許多國家一種重要的蛋白質來源。然而,這些特點也使牠們逃逸後,主宰了許多引入地區的生態環境,取代當地的物種,重組水生生態群落。
167.Oreochromis mossambicus (魚類) 莫三比克口孵非鯽、吳郭魚
吳郭魚(Oreochromis mossambicus)(莫三比克吳郭魚)因水產養殖目的引進全世界。由於放生以及從養殖場逃逸等原因,已在野外建立族群。吳郭魚為雜食性動物,從藻類到昆蟲等,幾乎無所不吃。
168.Oreochromis niloticus (魚類) 尼羅口孵非鯽
尼羅口孵非鯽(Oreochromis niloticus)是一種高入侵性的魚類,對各種生態系統都會造成困擾,尤其是位於熱帶地區的生態系統。尼羅口孵非鯽有效率的口孵繁殖策略,使它數量增加很快,不僅會排擠原生物種,也會污染和破壞水體平衡。尼羅口孵非鯽是一種常見的水產養殖物種,因為牠相對易於飼養,能快速繁殖。大多數的入侵危害都是來自養殖場。
169.Oreochromis spp. (魚類) 口孵非鯽
口孵非鯽(Oreochromis spp.)是慈鯛科三個屬之一,三個屬分別是口孵非鯽屬、帚齒非鯽屬和非鯽屬。這些屬包括70種魚類,其中至少有八種被用於水產養殖。口孵非鯽屬於慈鯛科,其中大部分的非洲種都是口孵者。口孵非鯽的網箱養殖導致周圍環境水質下降,這在靠近生態重要地區時尤其令人擔憂。另外不可避免地從網箱中逃逸和建立野生口孵非鯽有時會導致其他嚴重問題,例如具有文化價值的本地魚類數量(尤其是慈鯛)的減少,以及自然底棲群落的改變。
170.Oryctolagus cuniculus (哺乳類) 穴兔;家兔
原產於南歐與北非;穴兔 (Oryctolagus cuniculus) 曾被引入南極洲與亞洲以外的所有大陸。在許多國家,穴兔的過度啃食與挖洞行為造成嚴重的土壤流失,衝擊了原生物種的生存。。
171.Osteopilus septentrionalis (兩棲動物) 古巴蕉蛙
古巴蕉蛙(Osteopilus septentrionalis)是一個貪婪,夜間捕食的動物,捕食任何它可以捕捉的小動物,包括同種青蛙、其他青蛙、蜥蜴、昆蟲、蜘蛛小蛇。它是一個樹棲物種,但也能生存在潮濕的地區。它是一個優秀的攀拔者,有很多種顏色。這個物種會經由捕食和競爭,威脅到原生物種。古巴蕉蛙可從其較大的體型和皮膚的疣瘤,很容易地與其他青蛙分辨。這個物種拓殖非常成功,而且壽命長,使它成為引入區一個很重要的麻煩問題。
172.Ovis ammon (哺乳類) 盤羊
盤羊 (Ovis ammon) 廣泛分佈於地中海沿岸到中亞和西伯利亞一帶,有好幾個亞種。盤羊偏好生活在山區和高原。食性非常多樣,包括草、樹葉、嫩芽、以及喬木和灌木的嫩枝。盤羊的亞種 (Ovis ammon musimon) 不只被引入法國本土,也被引入印度洋南部的法屬凱爾蓋朗群島,並已經對那裡的原生植被造成重大的衝擊。
173.Ovis aries (哺乳類) 綿羊
綿羊 (Ovis aries) 是有蹄類哺乳動物,一般認為原產於歐洲。雖然人類已經馴養了大部分的綿羊,仍有野化族群存在。這些野化族群會影響原生植物多樣性,特別是在島嶼上。已知牠們啃食植物會減少珍稀瀕危鳥類和其他原生的有蹄類物種。
174.Oxyura jamaicensis (鳥類) 棕硬尾鴨
棕硬尾鴨(Oxyura jamaicensis)原產於北美。1940年代被引入英國 ,隨後逸出形成野生族群,目前已蔓延遠至西班牙,在那裡他們威脅到全球瀕危的白頭鴨(Oxyura leucocephala),因為與白頭鴨漸滲雜交和競爭而使之面臨滅絕。目前在英國正進行一個區域性的控制試驗,2000多隻禽鳥已被控制。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控制程序也已到位,荷蘭和比利時也迫切需要。棕硬尾鴨比較容易射殺,因為進行控制行動時,他們往往不會離開水域。
175.Padda oryzivora (鳥類) 爪哇雀
爪哇雀作為寵物鳥逃逸或宗教放生至野外,為種食性鳥類,會對稻米等穀物作物造成損害。因生態棲位類似,極可能與臺灣之文鳥科及雀科鳥種產生競爭排擠效應。
176.Paroaria coronata (鳥類) 紅冠唐納雀
紅冠唐納雀的食性廣泛,包含果實、種子、昆蟲等,可能與臺灣多種本土鳥類產生競爭並造成農損。
177.Passer domesticus (鳥類) 家麻雀
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是原產於歐亞大陸和非洲北部的小型鳥類,被人為特意引入到美洲。家麻雀非候鳥,往往與人類關係密切,在農業區、郊區和市區豐度最高,他們較少出現在林地、森林、草原和沙漠,城市邊緣的農業區的密度特別高,他們可能會與本土鳥類競爭巢位和食物資源。早在其入侵北美,家麻雀開始取食農田的成熟穀物,就被認為是嚴重的農業害蟲。最近的調查研究顯示其數量正在下降。
178.Pavo cristatus (鳥類) 藍孔雀
雉科孔雀屬的鳥類,體型龐大,雄鳥外觀亮麗、雌鳥較為樸素。過去因颱風使畜養的14隻個體逃逸至金門野外,由於缺乏天敵且食物充裕,目前在野外繁衍至2000隻左右。其鳴聲對於部分居民而言是噪音,且會造成農損,亦有人擔心會影響飛安。雖然金門縣政府有執行移除,甚至以收購方式鼓勵民眾捕捉,但成效不彰。
179.Pelecanus onocrotalus (鳥類) 白鵜鶘
白鵜鶘被圈養逃逸至野外,每日需進食大量魚類,可能會對養殖魚類及野生魚類造成衝擊。
180.Perca fluviatilis (魚類) 河鱸
河鱸(Perca fluviatilis)是一種分佈很廣泛的掠食性淡水魚種,深受釣客喜愛。他們的自然分佈範圍遍及歐洲大部分地區,已被引入許多國家,作為一項休閒垂釣魚種。河鱸會影響本地水生動物,許多地方已經把它列為入侵性動物。
181.Peromyscus fraterculus (哺乳動物) 白足鼠
原產於南加州和下加利福尼亞半島以及加利福尼亞灣幾個島嶼
182.Peromyscus maniculatus (哺乳動物) 北美白足鼠
北美白足鼠是一種原產於北美的囓齒動物。儘管該名稱在大多數Peromyscus物種中都很常見,但它通常被稱為鹿鼠,因此通常稱為北美白足鼠,並且在整個大陸上相當普遍,主要例外是美國東南部和遠北地區。
183.Petrogale inornata (哺乳動物) 岩袋鼠
岩袋鼠是在澳洲昆士蘭州東北部發現的一組密切相關的岩袋鼠中的一員。它比其大多數親戚更蒼白,甚至更樸素。的岩袋鼠散佈在從洛克漢普頓(Rockhampton)周圍到湯斯維爾(Townsville)附近的沿海地區。
184.Petromyzon marinus (魚類) 海洋七鰓鰻
海洋七鰓鰻(Petromyzon marinus)是溯河產卵動物,外形像鰻魚,會寄生在健康的魚類身上。海洋七鰓鰻原產於美國東海岸與歐洲海岸,已經由運河系統被引入到五大湖區。海洋七鰓鰻造成商業漁撈的崩潰和當地三種原生種鯡魚的滅絕。
185.Phalanger orientalis (哺乳動物) 灰袋貂
灰袋貂(Phalanger orientalis)是印尼、巴布亞新畿內亞及索羅門群島的一種有袋類
186.Phalloceros caudimaculatus (魚類) 尾點角莖鱂
尾點角莖鱂(Phalloceros caudimaculatus)是一種小型胎生淡水魚,原產於南美洲。它是惡名昭彰的食蚊魚的親戚,但他們似乎對其他魚較無攻擊性,雖然他們可能會經由競爭影響到本地物種。尾點角莖鱂(Phalloceros caudimaculatus)除了作為觀賞魚外,沒有其他價值。
187.Phoenicopterus roseus (鳥類) 大紅鸛
大紅鸛為群居性動物,其在臺灣出現於野生水域及養鴨場,可能會增加養禽場及野鳥間的疾病傳播。
188.Phoxinus phoxinus (魚類) 真鱥
真鱥(Phoxinus phoxinus)是一種群居的淡水魚,在寒冷、含氧量高的湖泊和河流中生活。它通常與鮭魚有關,最常見於淺水區。真鱥(Phoxinus phoxinus)遍布歐洲和亞洲,原產於北極,大西洋,波羅的海,北海和北太平洋盆地,從英國到韓國,再到俄羅斯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北部。
189.Physignathus cocincinus (爬行動物) 綠水龍
綠水龍(Physignathus cocincinus)是雜食性動物,但主要以昆蟲與軟體動物為主,牠們在台灣還偶而會攝食斯文豪氏攀蜥(Diploderma swinhonis)或黃口攀蜥(Diploderma polygonata),褐樹蛙(Buergeria robusta),鐵線蛇(Calamaria pavimentata),甚至小型齧齒類(Ciou 2015)。因此,綠水龍的掠食能力可能在入侵地造成動物的威脅。
190.Pitangus sulphuratus (鳥類) 大食蠅霸鶲
大食蠅霸鶲會捕食各種本地物種並與之競爭,使昆蟲、鳥類和爬行動物種群減少。大食蠅霸鶲會在原生森林散佈入侵植物的種子,從而促進了入侵物種的傳播而使原生植物減少。作為廣食性動物,一般認為它是其原生地的農業害蟲。
191.Plecoglossus altivelis altivelis (魚類) 本州香魚
本州香魚為香魚的一個亞種,原產於日本本州、四國、北海道以及韓國等地。臺灣原生的河海洄游型香魚已經滅絕,目前臺灣所見的香魚皆屬於人為引入,屬於日本本州地區的亞種,具有陸封型生活史。本州香魚為經濟性淡水養殖魚類。在臺灣,這個魚種喜歡棲息在清澈乾淨的冷水溪流、水庫或湖泊中,目前發現於新北、桃園、苗栗、台中及宜蘭等縣市,以附著在岩石上的藻類及水生昆蟲為食。
192.Ploceus cucullatus (鳥類) 黑頭織雀
黑頭織雀特殊的築巢行為可能對巢區周遭的植被造成破壞,甚至造成農損。其群聚的特性也帶來噪音及排泄物汙染的問題。
193.Podarcis sicula (爬行動物) 意大利壁蜥蜴
意大利壁蜥蜴或廢墟蜥蜴是蜥蜴科蜥蜴的一種,原產於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法國,意大利,塞爾維亞和蒙特內哥羅,斯洛維尼亞和瑞士,但也已傳入西班牙,土耳其,美國和加拿大。義大利壁蜥是意大利南部最豐富的蜥蜴物種。
194.Poecilia reticulata (魚類) 孔雀花鱂
孔雀魚是一種小型底棲魚類,原產於巴西、蓋亞那、委內瑞拉和加勒比群島。這是一個受歡迎的觀賞水族魚種,也常用於遺傳學的研究。在過去,孔雀魚被廣泛地引入各地用於控制蚊蟲,但控制的效果不佳。它廣泛的會佔據水生棲地,並威脅到原生鯉科魚類和鱂魚。它是一種外來寄生蟲的宿主,一般認為,幾個受威脅瀕危物種族群下降的原因,與牠有關。
195.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兩棲動物) 斑腿樹蛙
斑腿樹蛙主要以無脊椎動物為主食,但是偶而也會吞食小型的脊椎動物,與布氏樹蛙相比,斑腿樹蛙有較大的體型,也有較大量的窩卵數(Wu et al. 2010)。當斑腿樹蛙出現在布氏樹蛙的棲息環境之後,通常只剩下斑腿樹蛙可以存活(Yang and Chen 2016; 2017)。此外,張氏樹蛙屬(Zhangixalus)的成員在台灣形成高度的特有性,如果本種進入其他張氏樹蛙屬的棲息環境,也可能產生嚴重的衝擊。
196.Porphyrio porphyrio (鳥類) 紫水雞
紫水雞(Porphyrio porphyrio)與佛羅里達州原生紅冠水雞( Gallinula chloropus)和紫青水雞(Porphyrula martinica)的生態相似性促使人們展開將此屬於秧雞科的紫水雞從佛羅里達州消除的工作。雖然不清楚這些外來鳥類會造成什麼負面後果,但在世界其他地區,牠們被注意到有攻擊行為和食用其他鳥類卵的習慣。
197.Procyon lotor (哺乳類) 浣熊
浣熊 (Procyon lotor) 是一種雜食性哺乳動物,原產於北美洲,現已被引進許多國家。長久以來被視為某些加勒比島嶼 (巴哈馬群島、巴貝多島和瓜德羅普群島) 的原生種,最近才發現牠是外來物種,是島嶼生物多樣性的潛在環境威脅。
198.Psittacula krameri (鳥類) 紅領綠鸚鵡
紅領綠鸚鵡(Psittacula krameri)原產於非洲中部和亞洲,是一種色彩鮮豔、外觀具特色的鳥類。牠們被公認為全世界最成功的入侵鳥類之一,已在原生地之外超過35個國家中建立族群。紅領綠鸚鵡已被發現會對原生鳥類造成不利衝擊,而且會攜帶病原菌。牠們被認為能在非原生地區成功的繁殖、建立族群和擴大範圍是因為當地和其原生地的氣候相似。
199.Pterois volitans (魚類) 魔鬼簑鮋
魔鬼簑鮋(Pterois volitans)(紅獅子魚)是一種熱帶肉食性的魚類,原產於印度洋-太平洋地區。 它最顯著的特徵是有許多細長且有毒的背鰭和臀鰭棘刺;經由水族貿易,已經擴散到新的海洋環境。獅子魚已經侵入西北大西洋和加勒比海,是歷史上入侵速度最快的海水魚類。在一些地區,它有可能取代有商業價值的魚種,如石斑魚,減少稚魚補充,這反過來又破壞了海洋生態系統。
200.Pterorhinus sannio (鳥類) 白頰噪眉
白頰噪眉被飼養為寵物逃逸至野外,目前已在臺灣建立穩定族群,數量有增長之趨勢,對臺灣低海拔灌叢鳥類如小彎嘴畫眉(Pomatorhinus musicus)可能造成競爭衝擊。
201.Pterygoplichthys spp. (魚類) 翼甲鯰屬
翼甲鯰屬魚類原產於南美洲,是一種受歡迎的水族館鯰魚,由於水族館貿易及其釋放或逃逸而在世界各地建立族群。據報導翼甲鯰屬魚類已經入侵墨西哥、波多黎各、印度、菲律賓、台灣、巴拿馬、特立尼達、圭亞那、日本、秘魯、新加坡、蘇門答臘、馬來西亞、爪哇、夏威夷、佛羅里達和德克薩斯州,其影響包括競爭和競逐其它魚類,改變食物網,增加河岸淤積和侵蝕,破壞捕魚設備並降低捕撈產量。
202.Pycnonotus cafer (鳥類) 紅股鵯
紅股鵯是一種喧鬧的群居性鳥類,尾巴根部有明顯的紅色。具侵略性,會驅逐其他鳥類,也可能協助散播其他入侵種的種籽。牠被認定為對農業有害的入侵種、破壞果實、花、豆、蕃茄和豌豆。 原生於巴基斯坦到中國西南方,被引入到許多太平洋島嶼,因食用水果、農作植物以及花蜜、種子和芽而造成嚴重的問題。
203.Pycnonotus jocosus (鳥類) 紅耳鵯
紅耳鵯(Pycnonotus jocosus)原產於亞洲,已入侵世界各地,它會毀壞農作物,並與本地物種競爭和傳播外來入侵植物。
204.Pylodictis olivaris (魚類) 平頭鯰魚
平頭鯰魚(Pylodictis olivaris)是鯰魚科之中最大的成員之一,在北美地區,平頭鯰魚是所有引入魚類中危害最大的生物,因為它會大量捕食當地的魚類。原生於密西西比河流溫水的流域,被引入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和西部的幾個州。平頭鯰魚喜歡大型河流和湖泊等緩慢流動的水域,可能經由運送美洲河鯰時無意間被夾帶引入,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它是被故意放養。
205.Python bivittatus (爬行動物) 緬甸蟒蛇
緬甸蟒蛇(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是一種夜間用勒死獵物的方式捕食的動物。它是世界上最大和最依賴水的蟒蛇,但它的幼蛇生活在陸地或樹上。它會威脅到原生的兩棲動物、鳥類、蜥蜴、蛇和蝙蝠。緬甸蟒蛇(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也會威脅到人類,尤其是兒童和小寵物,它可能會損壞農業活動,如養雞場。全世界有記錄的成年蟒蛇攻擊對象,包括豬,山羊,鱷魚,甚至會攻擊寵物的主人。在波多黎各,有人擔心,緬甸蟒蛇可能會經由競爭驅逐掉兩個原生物種:波多黎各蟒蛇(Epicrates inornatus)和莫納島蟒蛇(Epicrates monensis),這兩種蛇的體型比緬甸蟒蛇小。
206.Ramphotyphlops braminus (爬行動物) 鉤盲蛇
鉤盲蛇(Ramphotyphlops braminus)俗稱花盆蛇,已通過苗圃貿易的苗圃材料引入全世界。牠們能在園土中被找到。
207.Rangifer tarandus (哺乳類) 馴鹿
被故意引進亞南極的凱爾蓋朗群島和南喬治亞島;由於啃食草地和踐踏土地,馴鹿族群對島嶼的原生植被產生重大衝擊。
208.Rattus exulans (哺乳類) 緬甸小鼠
緬甸小鼠 (Rattus exulans) 是 3 種與人類關係密切的家鼠屬老鼠中體型最小的。皮毛是棕色的,尾巴長度比頭體長略長或略短。一般認為緬甸小鼠會掠捕原生的昆蟲、蜥蜴和鳥類,會囓食原生植物,也是一個農業有害動物。似乎每個玻里尼西亞人到過的群島都有緬甸小鼠,但不是群島中每個島嶼都有緬甸小鼠落地生根。
209.Rattus norvegicus (哺乳類) 溝鼠
溝鼠(Rattus norvegicus)遍佈全球,每年造成初級產業數億美元的損失。經由捕食和競爭已經造成各種原生動物滅絕或減少,包括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牠會吃許多種子和幼苗導致植物的再生受限,也會吃糧食作物,並因排尿與排便污染人類儲存的食物。額外的經濟損失亦由啃咬電纜及傳播疾病所造成。
210.Rattus rattus (哺乳類) 玄鼠;家鼠;船鼠;黑鼠
家鼠原生於印度次大陸,現今已傳播至全世界。廣泛分佈於森林與林地中,也可在建築物內外棲息。牠們會食用並破壞人類的任何食物。玄鼠常被視為是島嶼鳥類驟減的原因。它動作敏捷,時常爬至樹頂覓食,並在枝葉叢中築巢。
211.Rhinella marina (兩棲類) 蔗蟾
蔗蟾被引進至世界各地,以作為對甘蔗或其他作物之害蟲的生物防制之用。但其本身卻也在被引入的地區成為有害的動物。蔗蟾會捕食任何牠能取得的生物,也會捕食其他原生的兩生類物種,並與原生物種競爭食物與繁殖地。他們的毒液會使接觸到他們的家畜與野生動物,例如狗、貓、蛇與蜥蜴,生病與死亡。當它面臨危險時,他們能噴射毒液,距離超過 1 公尺,如果毒液揉進眼睛會引起極端的痛苦。曾經紀錄到,人類因食用蔗蟾或蔗蟾卵,而造成傷亡。
212.Rupicapra rupicapra (哺乳動物) 岩羚羊
岩羚羊原居地在歐洲的阿爾卑斯山脈以及比利牛斯山脈,發現範圍東至土耳其,西至法國西班牙交界處,它們善於攀登山地,而且機警敏捷,人們很難接近它們。岩羚羊成小群活動,成熟的雄性只在交配季節才加入到群體中,雄性之間會為爭奪配偶爾發生兇猛的爭鬥。因為極富狩獵娛樂性,曾被大量獵殺,近年經過歐洲各國的狩獵規範化管理,種群大量恢復。並被引入紐西蘭南島作為主要狩獵對象之一
213.Rusa unicolor (哺乳動物) 水鹿
水鹿喜群居。生活在熱帶草原、熱帶森林和高原。在早晨、傍晚和夜晚活動,白天休息。喜歡在水邊覓食,喜歡泡在水中,而且喜歡游泳,故名「水鹿」。善於奔跑。主要天敵是老虎和鱷魚,因為它們也喜歡水。以草、樹葉和嫩芽為食。在每個月都能交配,妊娠期8個月,每胎1仔。
214.Rutilus rutilus (魚類) 湖擬鯉
湖擬鯉(Rutilus rutilus)是一種淡水魚,原產於歐洲和亞洲的許多地區。它能夠應付鹹淡的環境,是一種雜食性物種,能夠使其飲食適應現有食物。湖擬鯉(Rutilus rutilus)現在在整個歐洲很普遍,據悉在愛爾蘭和意大利具有入侵性。在愛爾蘭,已經觀察到不僅改變魚類群落的物種組成,而且改變湖泊環境。
215.Salmo salar (魚類) 大西洋鮭
大西洋鮭是全世界最普遍的養殖魚類之一。養殖的族群對野生鮭魚和其他魚類族群,產生競爭、雜交和傳播疾病等重大的影響。養殖大西洋鮭時,需十分注意並採取保護野生鮭魚的措施。
216.Salmo trutta (魚類) 鱒魚
鱒魚(Salmo trutta)由水產養殖業引入各地並散佈至全球,主要養殖用來作為遊釣漁業用,是一種相當普遍的垂釣魚種。但褐鱒的入侵對於當地原生魚種的族群衝擊相當大,尤其是針對其他種類的鱒魚,會因為捕食、遷移和產生食物競爭。
217.Salvelinus fontinalis (魚類) 美洲紅點鮭
美洲紅點鮭(Salvelinus fontinalis)作為一種非常適合全世界垂釣和水產養殖的魚類被引入各地,是一種威脅當地兩棲動物和魚類以及湖泊和溪流生態的入侵者。引入的結果,造成一些原生魚類和兩棲動物面臨威脅或瀕臨滅絕的狀態。許多地方曾經進行移除美洲紅點鮭的工作,以恢復原生地的特有物種。
218.Salvelinus namaycush (魚類) 湖紅點鮭
湖紅點鮭(Salvelinus namaycush)是一種淡水鱒魚,主要生存在世界各地的湖泊和大型河川。由於遊釣業的需求,湖紅點鮭分佈很廣。在許多引入區,湖紅點鮭是一種入侵性物種,會競爭和捕食特有物種,減少本地生物多樣性。已經知道有一些使用刺網和陷阱成功的控制嘗試。
219.Sarotherodon occidentalis (魚類) 西域帚齒非鯽
西域帚齒非鯽(Sarotherodon occidentalis)原生於非洲西部的河流,類似口孵非鯽。牠是一種食肉動物,一旦被引入後,會威脅原生魚類和無脊椎動物。在新喀裡多尼亞,西域帚齒非鯽和加州鱸魚(Micropterus salmonoides),是造成當地特有的南乳魚(Galaxias neocaledonicus)族群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220.Scardinius erythrophthalmus (魚類) 紅眼血鰭鯽
紅眼血鰭鯽(Scardinius erythrophthalmus)主要是草食性的淡水魚,遍布歐亞大陸。他們被引入給一些國家作為一般休閒垂釣魚類。有人擔心它會對水生生物產生影響。
221.Scinax ruber (兩棲動物) 艾氏樹蛙
艾氏樹蛙(Scinax ruber)是樹棲、夜行性青蛙,經常出現在人類干擾或開墾的地方。全年皆可繁殖,雨季是繁殖高峰季節。在馬提尼克島,引入的艾氏樹蛙(Scinax ruber)已經威脅到原生的兩棲動物。
222.Scinax x-signatus (兩棲動物) 雨蛙
雨蛙(Scinax x-signatus)是一種原生於南美洲森林的青蛙。它生活在低海拔潮濕的森林,濕草原,濕地,草場,園林和高度退化的棲息地。自從被發現在瓜德羅普島,它已經繼續擴張,並經由競爭威脅到原生的青蛙。
223.Sciurus carolinensis (哺乳類) 灰松鼠
灰松鼠(Sciurus carolinensis)原產於美國的落葉林,已經被引入英國、愛爾蘭、義大利與南非。在被引入的地區,灰松鼠會啃樹皮而危害樹木,在歐洲由於競爭與引入疾病,灰松鼠已造成局部地區的紅松鼠(Sciurus vulgaris)族群消失。
224.Sparus aurata (魚類) 金頭鯛
金頭鯛(Sparus aurata)是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魚類。它是地中海水產養殖業中最重要的魚類之一。然而,這種魚的海水網箱養殖的迅速發展引起了人們對逃逸的魚對自然種群遺傳多樣性影響的關注。
225.Streptopelia decaocto (鳥類) 灰斑鳩
灰斑鳩(Streptopelia decaocto)是非常成功的入侵者,儘管有地理屏障,也能夠明顯的擴大分佈範圍。在歐洲,它們在30年內,從土耳其和巴爾幹地區擴散至西歐每幾乎一個國家,入侵兩年內可以在當地繁殖。據信寵物商人在1974年因意外釋放灰斑鳩,而引入西印度群島,現已遍布了整個加勒比海地區。在80年代初期他們入侵佛羅里達州,並迅速遍及美國東南部。研究人員列舉他們入侵大量範圍的可能因素,如基因突變、非常適應人類主宰的環境和高繁殖力。負面影響包括與特有鳥類競爭,及可能傳播疾病。
226.Sturnia malabarica nemoricola (鳥類) 栗尾椋鳥
起初作為寵物鳥引進,而後在野外建立穩定族群的椋鳥,全身大致為灰色調,外側尾羽栗色。經常成群活動,主要在樹冠層覓食,可能會與本土鳥種競爭巢位。
227.Sturnia pagodarum (鳥類) 黑冠椋鳥
黑冠椋鳥目前已有與本土灰背椋鳥(Sturnia sinensis)雜交的紀錄。
228.Sturnus vulgaris (鳥類) 歐洲八哥
歐洲椋鳥原生於歐洲、亞洲與北非,但如今已被引至全世界,除了新熱帶區以外。歐洲椋鳥偏好低窪棲地,而且是具攻擊性的雜食動物。牠們每年造成數億美元的農業損失,並由於競爭資源與築巢空間,造成當地原生鳥類物種的減少。
229.Suncus murinus (哺乳類) 臭鼩,又稱家鼩、錢鼠
臭鼩是一種與人共生、適應性強的哺乳動物。牠能快速拓殖,並藉由捕食和競爭,威脅到許多植物和動物。透過人類,臭鼩已大大擴張其分佈範圍,到目前為止,此物種很少被有效管理。
230.Sus scrofa (哺乳類) 豬
野化家豬是逃逸或被釋放的家畜,已經被引進世界上的許多地方。牠們會破壞農作物、家畜與財物,並會傳播許多疾病,如鉤端螺旋體病和口蹄疫。拱土的豬挖掘大範圍的原生植被幫助野草散播,干擾了正常生態運作程序,如演替過程與物種組成。豬是雜食性動物,他們的食物能包括幼陸龜、海龜、海鳥與特有的爬蟲類動物。豬的管理有其複雜面,要將牠們完全移除常不被社區接受,因為人們認為野化的家豬有狩獵與食物的價值。
231.Tamias sibiricus (哺乳動物) 花鼠
花鼠比松鼠小,體長13~16厘米,尾長9~13厘米。背有5條明顯的黑縱紋,中間一條最長,向前延伸到頭頂,最外2條較短,圍有白紋;頭頂為棕黑色,眼上下和耳緣為白色,四肢為淡黃色。
232.Tenrec ecaudatus (哺乳動物) 無尾馬島蝟
無尾馬島蝟的長度為26至39厘米,重達2千克。它的皮毛中等大小,從灰色到紅灰色不等,身體有長而尖銳的刺。它不僅吃小無脊椎動物和青蛙和老鼠等動物,還吃樹葉。如果受到威脅,它會尖叫,將其刺毛直立,跳躍和咬人。它每天都躲在草叢、樹葉、岩石、灌木叢或灌木叢下。它可以生下多達32胎的幼仔,妊娠50-60天后平均產仔數為15到20。
233.Threskiornis aethiopicus aethiopicus (鳥類) 埃及聖䴉
全身為黑白配色,鐮刀狀嘴喙是招牌特徵。喜成群出現在濕地、農田等環境,有集體營巢行為。1990年代末期自圈養環境逃逸後在野外建立族群,並壓縮到本土鷺科鳥類的生存空間。2020年林務局已啟動移除計畫,目標在幾年內根除這家喻戶曉的入侵種。
234.Tilapia mariae (魚類) 老虎慈鯛
老虎慈鯛(Tilapia mariae),又被稱為斑點慈鯛,原產於赤道非洲西部沿海的潟湖,已知在澳洲和美國建立族群。由於其具有高度繁殖力,具攻擊行為和高度適應性,有可能會產生爆炸性的快速入侵,對引入區域的生態是一種有害生物。
235.Tinca tinca (魚類) 丁鱥
丁鱥(Tinca tinca)是一種分佈廣泛的淡水魚類,原產於溫帶的歐洲和亞洲。它們被引入一些國家作為休閒垂釣魚種,是受歡迎的垂釣魚種。雜食性且對環境的適應力很好,一些國家由於擔心其會和當地的魚類過度競爭,目前已把它列為入侵物種。
236.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 (爬行動物) 紅耳巴西龜
紅耳的滑動者(紅耳巴西龜(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是受歡迎的寵物,由於被釋放到野外,已經在世界上許多地方建立族群。它是發現在淡水與半鹹淡的水中, 包括海岸的沼澤池塘而且被認為與本土水生的海龜競爭。它是雜食性動物,會吃昆蟲、小龍蝦、蝦、蠕蟲、蝸牛、兩棲動物與小魚以及水生植物。
237.Trichosurus vulpecula (哺乳類) 刷尾負鼠
刷尾負鼠由澳洲所引進,是獨居、夜行及樹棲性的有袋類動物。會選擇性食用樹葉與果實,在紐西蘭的原始森林造成危害。也會危害鳥巢,並且是牛結核病的傳染媒介。
238.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 (魚類) 紋縞鰕虎
紋縞鰕虎(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原生於亞洲,經由船舶的壓艙水,或透過黏附在船殼上魚卵進行傳播。它已經在美國加州及澳洲建立族群。此物種主要的影響被認為是會和當地物種競爭。
239.Trididemnum solidum (被囊動物) 膜海鞘
膜海鞘(Trididemnum solidum)生活在整個西印度群島至佛羅里達州,巴哈馬群島至委內瑞拉。膜海鞘(Trididemnum solidum)像墊子一樣生長,可以在珊瑚,海綿和大型藻類上生長。它在荷屬安的列斯群島很普遍。在庫拉索島84公里的礁石邊緣,在15年的時間裡增長了9倍。在這裡,它形成了巨大的墊子,積極地競逐其它物種、過度生長殺死了活珊瑚。膜海鞘(Trididemnum solidum)吃是細菌懸浮物,環境中細菌的增加與其在加勒比地區的迅速增加有關。人類活動和城市發展更促進環境營養化優化。
240.Urocissa erythroryncha (鳥類) 紅嘴藍鵲
紅嘴藍鵲曾有與臺灣特有種臺灣藍鵲雜交之紀錄,若其族群擴散將影響臺灣藍鵲之基因獨特性。
241.Varanus indicus (爬行動物) 紅樹巨蜥
紅樹巨蜥(Varanus indicus)是地棲和樹棲的蜥蜴,已被引入到許多地方,取其肉和皮或作為生物防治物。它在許多島嶼製造了一些麻煩,因為它會捕食家裡養的雞和瀕危海龜的蛋。有些地方引入蔗蟾(Bufo marinus)來控制紅樹巨蜥,但是這導致了災難性的後果。在許多地方,這兩種物種都是嚴重的害蟲,很難成功地控制。
242.Varanus niloticus (爬行動物) 尼羅河巨蜥
尼羅河巨蜥(Varanus niloticus)和緬甸蟒蛇(Python bivittatus bivittatus)已在佛羅里達州南部立足。兩者都是威脅該地區獨特生態的大型半水生掠食者。這兩種物種的引入可能都是爬行動物交易者和爬行動物愛好者有意釋放的結果。
243.Vieja melanura (魚類) 黑尾副尼麗魚
黑尾副尼麗魚原產於中美洲墨西哥、瓜地馬拉以及貝里斯,在原產地,棲息於湖泊與河川下游,可適應半淡鹹水域。本魚種是一種水族觀賞魚類,食性為雜食性。在臺灣,目前發現於淡水河流域下游河段以及日月潭中。
244.Viverricula indica (哺乳動物) 麝香貓
麝香貓原生於熱帶地區,分布在地中海以南差不多整個的非洲、馬達加斯加及伊比利亞半島,延及台灣、中國華南等地區。牠們喜歡生活在林地、大草原、山地及熱帶雨林。現時很多的麝貓都面臨失去棲息地,有幾種正面臨威脅,而獺貍貓更是瀕危物種。
245.Vulpes chama (哺乳動物) 南非狐
南非狐也稱銀背狐,是一種原產於非洲南部的小狐狸。由於耳朵很大,它也被稱為耳廓狐的南非版本。它有黑色或銀灰色的皮毛,側面是淺黃色。它的尾巴尖總是黑色的。
246.Vulpes vulpes (哺乳類) 紅狐
原產於歐洲、亞洲、北非及北美洲的北方森林區,紅狐(Vulpes vulpes)已經被引入澳洲與北美洲的溫帶區域。他們目前是世界上分佈最廣的食肉目動物,帶給許多原生物種負面衝擊,包括北美洲較小型的犬科動物與地面築巢的鳥類,及澳洲的許多中小型的囓齒類與有袋類動物。
247.Xenopus laevis (兩棲類) 非洲爪蟾
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是標準的實驗用兩棲動物,被用於全球各實驗室。在許多氣候區,都已逸出變成外來族群,它們是廣食性水生食肉動物,會捕食無脊椎動物、兩棲動物和魚類。
248.Xiphophorus hellerii (魚類) 劍尾魚
劍尾魚(Xiphophorus hellerii)原產於中美洲,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觀賞魚,牠已被引進世界各地許多國家。儘管對於劍尾魚(Xiphophorus hellerii)的文獻記載很少,但將其引入自然環境可能會對本地魚類的生態造成影響。
249.Zosterops japonicus (鳥類) 綠繡眼
綠繡眼(Zosterops japonicus)是小型鳴禽,自亞洲被引進太平洋地區。它是樹棲型物種,被發現於非常多種的棲地。目前已知他們吃光某些入侵植物的果子,並且幫助他們擴散。我們有理由相信,綠繡眼和本地類似生態區位的鳥類之間可能會有一些競爭,但目前的研究結果,幾乎沒有證據顯示有非常負面的影響。
border
border border b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