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rder border
*
Global Invasive Species Database 百大入侵種 翻譯維護登入 中文版首頁 English Version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國家或區域 棲地 物種細類別 物種粗類別 學名或中文名  
  尚未登入!      
        2020年台灣專家提供的台灣入侵種共有40筆
1.Brachiaria mutica (草本植物) 巴拉草
巴拉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可生長至兩公尺高,具有走莖,生長快速,可以快速的像四周擴散,形成緻密林分,霸占整個生育地,蓋過原有植被。原生在熱帶非洲,因為適合作為牧草,故在世界各地廣為種植,溢出後,可在空曠地、荒地、森林邊緣等地生長,亦可生長在河流沼澤地。成為難以根除的入侵植物。
2.Melinis repens (草本植物) 紅毛草
紅毛草為一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具分枝,可長至1m高,生長速度取決於溫度。圓錐花序向外擃展,帶有粉紅色長毛。原生於熱帶非洲,但現已擴散至熱帶各區。
3.Pennisetum purpureum (草本植物) 象草
為一種很高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生於熱帶非洲,主要被種植作為牧草,現已在熱帶各處成為入侵的雜草。可生長在開闊地,對水分養分的需求較低,可藉由莖繁殖,容易長成一大片草林,排擠掉當地其它植物的生存空間。除當牧草外,嫩葉嫩莖皆可食用,花穗亦可當乾燥花材。可以規律割草或用除草劑來移除。
4.Tridax procumbens (草本植物) 長柄菊
長柄菊是一年生或短壽命的多年生羽芒菊屬草本植物,雜草風險評估為高風險,建立族群和傳播能力強。易藉由汽車、輪船、貨櫃和商品傳播,種子很小,長約2 cm,寬1 cm,且有冠毛易附著於物品表面,例如粗麻布袋。該物種是農業和人工區域、甚至某種程度是自然區域的雜草。具植物相剋作用,對巴西大豆生產產生重大影響,並降低斯里蘭卡的農作物產量,還會干擾水稻收成,並由於控制成本增加而增加生產成本。在農業區域透過機械和化學方法進行控制,但在澳洲和巴西已對嘉磷塞產生抗藥性。
5.Cardiospermum halicacabum (藤本植物,攀援植物) 倒地鈴
倒地鈴是多年生草質藤本,環境適應力強,常見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低海拔開闊地,可能會攀爬到原生植物上,阻礙原生植物行光合作用,且影響大豆種植。其生物地理歷史仍不確定,在澳洲、庫克群島、新喀里多尼亞、新加坡和美國等國家被視為外來入侵種。透過人工、焚燒清除或除草劑管理控制。
6.Aleurodicus dispersus (昆蟲) 螺旋粉蝨
螺旋粉蝨會吸食寄主植物汁液,發生嚴重時可使寄主植物提前落葉,但尚不會使寄主植物死亡。 若蟲分泌大量白色臘粉、絮毛,不僅影響寄主植物外觀,其分泌物隨風飄散引人厭惡。
7.Dichromothrips corbetti (昆蟲) 蘭花薊馬
主要危害花、莖、葉。成蟲與幼蟲均為害開花期的花部,尤喜歡棲息於花心部或花瓣與花萼重疊處,被害花瓣產生灰白斑點。新芽或葉鞘夾層間也容易有幼蟲棲息。莖葉部被害後呈黃化枯萎現象。
8.Dysmicoccus brevipes (昆蟲) 鳳梨嫡粉介殼蟲
寄生鳳梨基部、果實、芽體及根部上,刺吸汁液,使植株衰弱,果實發育不良,本蟲並分泌毒汁破壞鳳梨之根系組織,致葉片萎凋,稱萎凋病。雌蟲以孤雌生殖方式為主,族群繁殖速度快。蟲體能排出蜜露,螞蟻喜食,不會傷害蟲體,可將蟲體搬到安全取食之處,故能與螞蟻行共棲生活。此外,所分泌的蜜露,也會引來絕對寄生菌的寄生,產生一層黑色煤煙狀物,影響果實外觀。全年均可危害。
9.Erionota torus (昆蟲) 香蕉弄蝶
香蕉弄蝶於1986年初於高屏地區發現,目前已經散布至全台種植芭蕉屬的香蕉或芭蕉種植區,本害蟲危害高峰為10-11月,由幼蟲將蕉葉捲曲後取食危害。香蕉弄蝶曾發現有本土之寄生蜂菲島躍小蜂(Elasmus philippinensis)寄生,亦曾於夏威夷引入香蕉挵蝶戎繭蜂(Cotesia erionotae),並成功立足於台灣。
10.Icerya purchasi purchasi (昆蟲) 吹綿介殼蟲
初齡若蟲行動活潑,尋覓適當的植株部位為害,多於葉背的主脈處吸食葉液,至2、3齡時固定於枝幹上為害,直至成熟,少有留於葉部的。2 齡雄若蟲老熟後,常結繭化蛹於枝幹裂縫或雜草土礫間。成、若蟲除直接吸食樹液為害外,又分泌蜜露,誘集螞蟻及發生煤病,有礙光合作用,影響植株生長。
大量若蟲及雌蟲吸食為害,使被害枝葉枯黃,葉片果實脫落,樹勢衰弱,嚴重者整株枯死。
11.Kerria lacca lacca (昆蟲) 紫膠介殼蟲
紫膠介殼蟲分泌的蟲膠(Shellac)為早期漆膠工業的原料,日本人於1940年自泰國引進臺灣飼育。化學合成漆膠發明後,蟲膠即失去經濟利用價值,以致膠蟲被任意棄置田間,成為國內多種果樹、行道樹、觀賞花木等植物之重要害蟲。
12.Liriomyza huidobrensis (昆蟲) 南美班潛蠅
南美斑潛蠅於1999年首次被發現在臺灣地區造成為害,應為檢疫不力或植物走私而進入台灣,但真正的引進方式不明,目前已是廣泛分布且優勢的主要害蟲種類之一。
13.Liriomyza sativae (昆蟲) 蔬菜斑潛蠅
蔬菜斑潛蠅主要危害葉片。危害嚴重時葉片上佈滿幼蟲蜿延曲折的食痕,葉片初為灰白色繼之轉為黃褐色,影響外觀及植株生長。
14.Liriomyza trifolii (昆蟲) 非洲菊斑潛蠅
原生於北美洲,美國佛羅里達州,被無心地引進台灣,對蔬菜農業造成危害。
15.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昆蟲) 水稻水象鼻蟲
水稻水象鼻蟲成蟲危害水稻葉片,造成寬0.1cm,長0.5cm至數公分細長白色碎斑點之食痕,影響光合作用。
16.Litchiomyia chinensis (昆蟲) 荔枝癭蚋
荔枝癭蚋只危害荔枝之新梢嫩葉,主要的危害時期在幼蟲期,幼蟲孵化後隨即鑽入葉肉內,在葉肉中發育成長,致該處葉片組織局部增生,形成葉片上、下兩面隆起的小瘤狀蟲癭,最後常形成小孔洞, 進而影響葉片正常的光合作用,也易造成炭疽病等病原菌的感染。
17.Ophraella communa (昆蟲) 豬草條紋螢金花蟲
原生於北美洲:美國、加拿大、墨西哥,1996年10月首次在台灣台中港有發現紀錄。目前在台灣平地皆常見。金門亦有調查記錄。
18.Paracoccus marginatus (昆蟲) 木瓜秀粉介殼蟲
木瓜秀粉介殼蟲之發育、繁殖最適宜溫度為24-28℃,故春秋季節發生數量大、加上寄主植物若正值開花及結幼果時期,使其為害更形嚴重。台灣中南部之氣候溫暖潮溼,推測此蟲在無防治情形下,應可終年發生。此外,由於包覆於白色棉絮狀中之卵囊可保護此害蟲存活率,往往使防治之功效打折扣。
木瓜秀粉介殼蟲雌成蟲及其若蟲以刺吸式口器危害地上部之植物組織 (如葉片、莖幹、花蕾或果蒂等),若蟲及雌成蟲具爬行能力。
植株若遭大量害蟲危害,會導致葉片黃化或畸形、落葉及果實畸形,影響果實外部的美觀及商品價值外,亦同時分泌蜜露引發煤煙病,影響植株光合作用。
19.Paraleyrodes bondari (昆蟲) 龐達粉蝨
此蟲何時入侵台灣,尚待追蹤。本蟲為害方式類似螺旋粉蝨,成蟲、若蟲刺吸葉液,造成葉片萎凋,並分泌蜜露誘發煤病。
20.Pieris rapae crucivora (昆蟲) 白粉蝶
1960年代在台灣數量激增,取代緣點白粉蝶,成為台灣地區十字花科蔬菜最主要的害蟲,分布在台灣全島,可能因為1960年代蔬菜栽培方式改變,有利白粉蝶之大量繁殖所致。
21.Rhabdoscelus lineaticollis (昆蟲) 亞洲棕櫚象鼻蟲
在台灣於1997年被發現,隨後陸續在多處被發現,其危害台灣的棕櫚科及禾本科植物,發生高峰期約在5-8月,以潮溼及密植地區特別容易發生,發生消長隨著季節及寄主植物而異。
22.Rhipiphorothrips cruentatus (昆蟲) 腹鉤薊馬
腹鈎薊馬為害中、老葉為主,嚴重時尚可為害果實。為害葉片時,由葉背靠近葉柄部份開始發生,初齡若蟲聚集一處為害,被害處呈銹色或深暗色斑,葉色變黃,嚴重時可致脫落,其排泄物沾在葉面上,易引來雜菌寄生,污染葉面,阻礙光合作用。為害果實時,同樣使果面產生銹色或深暗色斑,嚴重影響果實外觀品質。
23.Tessaratoma papillosa (昆蟲) 荔枝椿象
1999年非故意地被引入台灣,寄主植物包括荔枝、龍眼、欒樹、無患子科、柑橘等18科28種以上。荔枝及龍眼為主要寄主,次要寄主如欒樹、柑橘、李、梨、橄欖及香蕉等。
24.Thrips palmi (昆蟲) 南黃薊馬
南黃薊馬的寄主植物從葉片、莖、花、果實等部位都會受到若蟲及成蟲的為害,受害部位初期呈銀白色斑點或條斑,嚴重者呈褐色,果實則呈褐色疤痕,或造成果品畸形,嚴重影響商品價值及產量。
25.Thrips simplex (昆蟲) 唐菖蒲薊馬
唐菖蒲薊馬的寄主植物雖包括多種球根花卉,但以在唐菖蒲上最嚴重,每於栽種唐菖蒲時大量發生,植株生長期間,卵產於葉片內,幼蟲與成蟲均為害花、葉,造成花瓣與葉片銀白斑。
26.Cherax quadricarinatus (甲殼動物) 四脊滑螯蝦
又稱澳洲淡水龍蝦,原產於澳洲北部一帶,後入侵至許多地區,包括美洲、亞洲、南非等地,台灣目前在高雄、嘉義、彰化等地有野外紀錄。體色為藍綠色至棕色,大螯呈藍綠色,成熟雄蝦的大螯不可動指外側為紅色。棲地類型為溪流與緩慢流動的水體 (例如水庫、灌溉系統等),會與原生物種競爭以及捕食原生物種。
27.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甲殼動物) 羅氏沼蝦
常以泰國蝦稱之,具食用價值,原產於亞熱帶與熱帶的印度-西太平洋區域,日本、夏威夷及台灣先後引進養殖,台灣約於 1970 年代引入,從養殖場與釣蝦場逃逸後成為入侵種。第二步足粗大,常超過蝦身長度,腕節明顯長於長節,是與近似種日本沼蝦或台灣沼蝦區別的重要特徵之一。
28.Fejervarya cancrivora (兩棲動物) 海蛙
海蛙分類上與台灣原生的澤蛙同屬,乍看之下很像大型的澤蛙,而且體型大上很多倍。體長大約5到9公分,背部具有花紋,有些個體具有背中線。吻端鈍尖,眼鼻線黑色明顯,鼓膜明顯。後肢趾間接近全蹼,而澤蛙則是半蹼。雄蛙具有一對咽側下方的外鳴囊,亦可與單一外鳴囊的澤蛙區分。
29.Kaloula pulchra (兩棲動物) 花狹口蛙
本物種在1997年十月在高雄市林園區的一處軍營發現,發現者是在營區擔任預官的潘彥宏老師。當時並未留下標本,直到隔年六月,發現者在次採集本種,並將樣本送往台灣大學,由楊懿如博士確認為花狹口蛙,成為本物種在台灣的初次紀錄。由於發現地點與高雄港區有鄰近的地緣關係,一般相信這個物種可能藉由商船或原木貿易攜帶來台。
30.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兩棲動物) 斑腿樹蛙
斑腿樹蛙主要以無脊椎動物為主食,但是偶而也會吞食小型的脊椎動物,與布氏樹蛙相比,斑腿樹蛙有較大的體型,也有較大量的窩卵數(Wu et al. 2010)。當斑腿樹蛙出現在布氏樹蛙的棲息環境之後,通常只剩下斑腿樹蛙可以存活(Yang and Chen 2016; 2017)。此外,張氏樹蛙屬(Zhangixalus)的成員在台灣形成高度的特有性,如果本種進入其他張氏樹蛙屬的棲息環境,也可能產生嚴重的衝擊。
31.Chamaeleo calyptratus (爬行動物) 高冠變色龍
雖然大型的成年個體有機會捕捉小型哺乳類甚至小型的雛鳥,但是變色龍基本上仍然是以昆蟲為主食(Krysko et al. 2004),目前高冠變色龍使用的棲地本身就是一個高度干擾的區域,而變色龍主要的食物可能也是當地外來植被上面依存的昆蟲(例如蟑螂)。然而,如果這個物種擴散到其他的天然區域,牠們就有可能與原生的攀木蜥蜴發生食性上的競爭。
32.Physignathus cocincinus (爬行動物) 綠水龍
綠水龍(Physignathus cocincinus)是雜食性動物,但主要以昆蟲與軟體動物為主,牠們在台灣還偶而會攝食斯文豪氏攀蜥(Diploderma swinhonis)或黃口攀蜥(Diploderma polygonata),褐樹蛙(Buergeria robusta),鐵線蛇(Calamaria pavimentata),甚至小型齧齒類(Ciou 2015)。因此,綠水龍的掠食能力可能在入侵地造成動物的威脅。
33.Acridotheres javanicus (鳥類) 白尾八哥
全身灰黑色為主,嘴、腳橘黃色。雜食性,包括種子、水果(包含種植的)、花蜜、昆蟲。性情兇悍,非常適應都市環境,食物及巢位的競爭,可能會對其他利用洞穴築巢的鳥種產生排擠,以及對其他鳥種或生物在覓食及疾病方面有負面影響。台灣首次野外紀錄年代為1978年。
34.Aplonis panayensis (鳥類) 亞洲輝椋鳥
虹膜紅色,身體為有金屬光澤的墨綠色,多在樹上活動,食性以果實為主,亦食用花蜜或昆蟲。最早發現在高雄。在台灣有野外繁殖紀錄,近年數量快速增加。群聚性強,鳴聲嘈雜,大量群集的個體會造成噪音及環境汙染。
35.Copsychus malabaricus (鳥類) 白腰鵲鴝
善於鳴唱且外表討喜,因此作為寵物鳥被引入臺灣,而後擴散至除了花東外的低海拔森林及都會公園並建立穩定族群。由於使用樹洞築巢的習性,與臺灣多種本土鳥類產生競爭關係,雖曾採取移除行動但整體數量未見下降,是十分需要關切的外來入侵種。
36.Euodice malabarica (鳥類) 白喉文鳥
成鳥臉頰及眼周灰白,頭頂、頸至背褐色,翼暗褐,腰及尾上覆羽白色。體下汙白,脇沾褐色。尾羽黑褐,中央尾羽長而尖。因宗教放生而入侵。臺灣野外有繁殖紀錄。
37.Garrulax canorus canorus (鳥類) 大陸畫眉
成鳥大致棕褐色,頭上至後頸具黑褐色縱斑,眼周有醒目白色蝌蚪紋。常在濃密的草叢、灌叢中活動,鳴聲婉轉複雜,因此被引進觀賞。與臺灣畫眉會產生雜交,因此影響臺灣畫眉的遺傳獨特性。相近的生態棲位也可能使其與台灣畫眉產生競爭。
38.Gracupica nigricollis (鳥類) 黑領椋鳥
體色為黑白兩色的椋鳥,不易誤認。喜歡出現在公園、農田、聚落周遭等環境。起初引入臺灣作為寵物鳥,1990年代末在野外開始繁殖,現已擴散到臺灣北部及西部平原。生態棲位與其他幾種八哥相近,也是原生種八哥的威脅之一。
39.Lonchura maja (鳥類) 白頭文鳥
擁有白頭、濃厚紅褐色身體和厚實銀色嘴喙。因宗教放生而入侵。臺灣野外有繁殖紀錄。常見於稻田和草原,常接近人類居住地。有時與其他文鳥混群。
40.Threskiornis aethiopicus aethiopicus (鳥類) 埃及聖䴉
全身為黑白配色,鐮刀狀嘴喙是招牌特徵。喜成群出現在濕地、農田等環境,有集體營巢行為。1990年代末期自圈養環境逃逸後在野外建立族群,並壓縮到本土鷺科鳥類的生存空間。2020年林務局已啟動移除計畫,目標在幾年內根除這家喻戶曉的入侵種。
border
border border b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