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rder border
*
Global Invasive Species Database 百大入侵種 翻譯維護登入 中文版首頁 English Version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國家或區域 棲地 物種細類別 物種粗類別 學名或中文名  
  尚未登入!      
        2021年台灣專家提供的台灣入侵種共有39筆
1.Ageratum houstonianum (草本植物) 紫花藿香薊
紫花藿香薊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墨西哥和中美洲,發現後不久就被帶到歐洲作為裝飾植物,現在被視為雜草和外來入侵植物,因其高產量的小種子易藉由風或水傳播,也會透過動物、衣服、運輸工具、受汙染的土壤和農產品傳播。主要從花園逸出,已在農田、荒地、路邊、森林步道、農作物、河岸和濕地歸化,在中國、台灣、莫三比克、史瓦帝尼王國、坦尚尼亞、辛巴威、美國(夏威夷)、古巴、秘魯、澳洲、斐濟、法屬玻里尼西亞、紐西蘭、肯亞、馬拉威和盧安達被視為入侵植物,是南非入侵程度最高的植物之一,已經影響生態系統,且導致印度阿薩姆邦的原生植物數量下降,在水道和河岸植被中尤具侵入性。
2.Bidens pilosa radiata (草本植物) 大花咸豐草
一年生或存活期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極具侵略性的拓展能力,會擠壓原生植物棲地,並使原生昆蟲改變覓食習性,嚴重影響原生物種的繁衍與生存,其在民族醫學有悠久的利用歷史,若能在結實前修剪拔除並搭配除草劑,能將其族群控制在一定範圍。
3.Bryophyllum pinnatum (草本植物) 落地生根
落地生根是多年生肉質草本植物,已歸化入侵許多熱帶區域,被視為有害雜草,對原生植被造成威脅,並危害農作物,但在許多國家仍持續作為花園觀賞植物,可能導致進一步蔓延。
4.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草本植物) 昭和草
昭和草是一種入侵雜草,被納入《全球雜草概要》,被列為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最具侵略性的雜草之一。它是一種先驅植物,可以產生大量有毛的種子,藉由風傳播但傳播能力有限。
5.Galinsoga quadriradiata (草本植物) 粗毛小米菊
粗毛小米菊是一種快速生長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入侵全球大部分溫帶和亞熱帶地區農業和其他受干擾區域的能力,競爭力高且可快速傳播,通常在田野裡成為優勢物種,可能造成田間蔬菜和作物的產量降低10 – 50 %,對耕作系統、溫室、花園和苗圃造成巨大的經濟影響,在歐洲已被許多栽培者和農民視為重大問題,其中也包括商業溫室。
6.Oenothera laciniata (草本植物) 裂葉月見草
裂葉月見草有很強的競爭力,且是許多農作物害蟲之寄主,在農田中是有害的雜草,但在園藝上則是一種有用的底層植物。裂葉月見草的種子是許多鳥類(如:鴿子、金翅雀、鵪鶉)的食物,花也是許多鱗翅目昆蟲的蜜源植物。葉片雖然營養價值較低,但也是當地鹿科動物的主要食物之一。
7.Ruellia tuberosa (草本植物) 塊根蘆莉草
塊根蘆莉草作為觀賞栽培植物,已歸化於許多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花期雖短,但全年皆可開花結果。
8.Passiflora foetida hispida (藤本植物,攀援植物) 毛西番蓮
一或多年生的惡臭爬藤,全株及果實均具有清肝解毒、舒緩睡眠等功效,若妥善開發適當用途,可使其種群維持在不危害當地植物的程度。
9.Cacopsylla chinensis (昆蟲) 中國梨木蝨
具有五大特性:不同時期產卵部位不同、隱蔽危害習性、耐寒性、群居性、產生分泌物的習性。因此若蟲及成蟲刺吸梨樹嫩梢、葉、及幼果的汁液,影響生育並造成受害葉片褐化、枯死、落葉等現象。若蟲分泌之蜜露被霉菌附生,在霉菌及其霉素的共同作用下,破壞表皮、葉肉細胞組織,使組織罹病,進而擴大至葉面、果實、枝條上形成斑病,引起煤病,影響光合作用,尤其果面若受煤煙污染,更直接影響果品價值。且為傳播梨衰落病菌質體之媒介昆蟲,會致使梨樹漸漸死亡。
10.Eotetranychus lewisi (昆蟲) 路易氏始葉蟎
路易氏始葉蟎寄主植物以聖誕紅為主,也會危害柑橘、木瓜、蓖麻、橄欖、苜蓿、濱棗、緣葉大戟。
11.Neoseiulus californicus (昆蟲) 加州小新綏蟎
加州小新綏蟎為全世界最為廣泛使用的捕食性蟎類商品之一,生活使屬於 Type II 類型,為著名葉蟎捕食者,且特別能防除吐絲結網的葉蟎屬物種。與 Phytoseiulus persimilis Neoseiulus fallacis 同時引入進行實驗,而後於實驗室與田間均有大量釋放,然多年後均無發現立足。因飼養上有其困難性,故實驗室內已棄養。
12.Panonychus ulmi (昆蟲) 歐洲葉蟎
歐洲葉蟎危害初期呈現灰黃色斑點,逐漸變成青銅色斑紋。當高密度危害時候,可使葉片褐化並提早落葉,如在夏季中期危害可導致次年新芽無法正常生發,嚴重者可完全停止發芽。若在夏末被害則可使果實停止生長,影響產量。
13.Tetranychus evansi (昆蟲) 伊凡氏葉蟎
伊凡氏葉蟎嚴重危害時,被害葉片顏色變白,尤其沿中肋之部位,嚴重時被害之葉片枯萎並提早落葉,最後導致植株凋萎,導致被害株之葉片或植株生育不良。
14.Tetranychus urticae (昆蟲) 二點葉蟎
二點葉蟎通常棲息於葉背,當密度高時部分會移至葉面,且能見到大量絲網,偶有發生於花或果實,一般多沿葉脈或凹陷處產卵及吸食為害,被害部位初期呈白色斑點,密度高時葉片全面被害成黃化或褐化狀,枯萎而致提早落葉,影響植株生長勢。
15.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昆蟲) 溫室粉蝨
溫室粉蝨會危害各種植物,直接吸取植物體之汁液,密度高時常引起落葉及阻礙果實之成熟;尚能分泌多量之蜜露,誘發煤煙病,阻礙植株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之進行,影響作物之產量與品質,更可傳播植物病源,影響觀賞植物之外觀 (如 ToTV)。
16.Procambarus virginalis (甲殼動物) 大理石螯蝦
大理石螯蝦為三倍體孤雌生殖之物種,僅需一隻個體即可繁殖,並可能在入侵後快速繁殖並擴散。可能會捕食原生物種或是競爭棲地,加上孤雌生殖特性與驚人的繁殖能力,此物種被認為具入侵性,歐洲地區已有研究建議禁止買賣此物種。大理石螯蝦是以水族觀賞名目引入台灣,在台灣水族市場已相當普遍。2020 年 7 月於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發現大量個體,相關移除工作雖然已移除了一萬多隻,但仍有許多未移除之個體, 可見其驚人的繁殖能力 (紀重佑、施習德 2021)。
17.Indoplanorbis exustus (軟體動物) 印度扁蜷
印度扁蜷是人為引入而進入臺灣的淡水貝,水族業者將之當做水草、水族缸中的觀賞螺引入,卵或幼、成體也可能隨進口之水草而進入臺灣。印度扁蜷原產於印度,外型呈厚圓盤狀;殼質較薄但相當堅固,螺塔扁平深埋於殼體中、殼體右旋,螺層縫合線深陷而明顯,殼口不增厚反捲,殼口下唇處較窄、上唇處較寬大,無口蓋。水族業俗稱“蘋果螺”,普遍流通於水族業者的販售通路間,引入臺灣已有相當時日,繁殖力極高,且已有部分地區可發現野外族群。
18.Macrochlamys hippocastaneum (軟體動物) 高音符絲鱉甲蝸牛
高音符絲鱉甲蝸牛最早可能於 2000 年左右,開始被發現於臺灣各處低海拔農業區與近郊陸域各種環境,於 2006 年首次出現於文獻紀錄。本種原產於印度等東南亞地區,入侵臺灣路徑不明,推測可能是跟隨農業苗木之引入而入侵臺灣。高音符絲鱉甲蝸牛除會危害農作物,更有同類相食與捕食其他蝸牛之文獻報導,食性可能屬雜食性並偏向喜好動物性蛋白質食物來源。本種具入侵性,對農業作物與臺灣原生蝸牛皆可能造成危害,目前已擴散廣布於全臺低海拔陸域環境中。
19.Marisa cornuarietis (軟體動物) 大羊角螺
大羊角螺是人為引入而進入臺灣的淡水貝,水族業者將之當做水草缸、水族缸中的觀賞螺引入,大羊角螺會啃食水草。大羊角螺原產於中、南美洲,外型近似大型扁蜷但體型較常見的印度扁蜷大;殼質厚而堅固,螺塔扁平、右旋,殼形低扁圓盤狀,殼口不增厚反捲,但略為向外膨大,具有深褐色口蓋。英文俗名“Giant Ramshorn”,普遍流通於水族業者的販售通路間,引入臺灣已有相當時日。
20.Pomacea bridgesii (軟體動物) 黃金福壽螺
黃金福壽螺是水族業引入臺灣的外來種觀賞淡水貝類,約於 2000 年前後引入。本種偶會啃食水生植物,但其對水生植物之威脅性不如福壽螺,主要以植物性腐質為食,繁殖效率亦低於福壽螺。即使如此,本物種若逃逸至自然環境中並建立繁殖族群,仍可能造成臺灣淡水域生態環境之威脅。黃金福壽螺目前在臺灣常見於水族業者販售通路,但已可於東部某些農業區農業灌溉溝渠觀察到活動個體,偏好棲息於水流較緩的淨水區,但也能於灌溉溝渠中棲息。
21.Pomacea scalaris (軟體動物) 梯狀福壽螺
梯狀福壽螺的入侵管道與明確的引入史不明,梯狀福壽螺可能是於 1989 年前後入侵臺灣;最早發現於屏東萬巒的五溝水一帶濕地水圳,目前侷限分布於屏東、高雄部分淡水域環境。本種雖會啃食水生植物,對台灣農業與生態的危害程度,不如福壽螺嚴重
22.Anolis sagrei (爬行動物) 沙氏變色蜥
本物種在台灣的首次記錄為2000年9月,由旅居台灣的外籍人士Gerrut Norval在嘉義三界埔捕獲一雌二雄。這些樣本被送往德國森肯堡自然博物館進行鑑定。同年11月,同一地區捕獲了28隻個體,並保存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入侵的來源不明,但是根據Guana Island的入侵經驗,推測可能是引入的植栽之中藏有本種的蛋而產生。粒線體DNA的定序顯示本入侵族群可能來自佛羅里達州,因為目前台灣的遺傳特徵與當地(亦為入侵族群)最為類似。
2006年,本物種進一步在花蓮被記錄,在七星潭地區形成高密度的族群,並在東華大學等其他數個地區零星出現。約在2014至2015年間,第三個族群出現在新竹。至今為止,嘉義、花蓮、新竹三個縣市是有沙氏變色蜥確定入侵的地點。
沙氏變色蜥的入侵速度即為迅速,由於牠們快速的世代交替與高度的遺傳變異,牠們可以迅速演化適應當地的氣候與棲地條件。受到入侵的地區會呈現極高的族群密度,只能抑制族群往外擴張,很難將族群完全清除。
23.Gekko gecko (爬行動物) 大壁虎
本物種在台灣的早期記錄可追溯到日本時代(Okada 1936),當年在台北植物園與台南各有一筆記錄,每次各有一隻的採集記錄。因此1980年代晚期的野生動物保育法甚至曾經本物種列於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之中。然而由於本物種體型碩大、行蹤並不隱密,不太可能存有潛藏的族群卻不被人發現,因此在本土的兩爬調查較為完整之後,多數的兩爬學者認為早年的記錄可能是無意間經於貿易管道進入台灣,並不是穩定的原生族群,因此將其從保育法規中移除。
本物種的野生個體在2008年再度發現,由Norval et al.(2011)在台中記錄,但是可能沒有形成穩定的入侵族群。2013年,壁虎蛋與剛出生的壁虎在高雄市由Ming-Hung Hsu與Chi-Yu Huang兩位學生發現,為本種在台灣首次的繁殖記錄(Lee et al., 2019)。本種的來源不明,可能由藉由貨船無意入侵,也有可能是寵物飼養者逃逸或釋放。
24.Amatitlania nigrofasciata (魚類) 黑帶嬌麗魚
黑帶嬌麗魚原產於中美洲瓜地馬拉、宏都拉斯以及薩爾瓦多地區。牠是一種受歡迎的水族觀賞魚種,食性為雜食性。在臺灣,目前發現於日月潭以及淡水河流域下游河段中。
25.Barbonymus gonionotus (魚類) 銀高體鲃
銀高體鲃原產於亞洲湄公河與湄南河、馬來西亞半島、蘇門答臘以及爪哇。在東南亞,已有從養殖業中逸出並在河流中建立族群的例子,並成為東南亞幾個島嶼上捕撈漁業的基礎。可用於在水庫中攝食生長過多的植被。通常以新鮮的方式出售,偶爾可在水族館貿易中見到。目前在臺灣已廣泛出現在西南部的溪流下游水域。
26.Carassius cuvieri (魚類) 高身鯽
高身鯽原產於日本,為日本特有魚種。為一種初級淡水魚。屬於一種雜食性魚類,幼魚以浮游動物為主食,成魚以植物、藻類、腐植質、甲殼類以及水生昆蟲為食。過去引入臺灣作為水產養殖魚類。在臺灣主要棲息於水流較緩的河川中下游、湖泊、池塘或水庫。包括新北、基隆、桃園、新竹、苗栗、臺中、臺南、高雄、屏東、宜蘭及花蓮等多個縣市皆有採獲紀錄,但整體而言,族群數量並不普遍。
27.Chitala ornata (魚類) 飾妝鎧弓魚
飾妝鎧弓魚原產於中南半島湄公河流域。在原產地,這個魚種棲息在中大型河川以及水塘中。在原產地為可食用經濟魚種,在世界範圍則普遍做為水族觀賞魚種飼養。在臺灣,目前可在嘉義、台南以及高雄等縣市的水庫以及大型水塘中發現。由於該魚種為掠食性魚種,因此可能對臺灣原生的淡水魚類、蝦、蟹、水生昆蟲等動物造成直接的捕食威脅。
28.Cirrhinus molitorella (魚類) 鯁
鯁為一種初級性淡水魚。原產於熱帶亞洲,包括湄公河,湄南河,南屯河,邦非河、南盤江流域以及紅河。為一種水產養殖魚類。生存於急流和緩流的深水區。成群棲息在大型以及中型河流的中底層水域,在雨季進入遭洪泛淹沒的森林區。野生種群有明顯的遷徙行為,但養殖的種群可能已失去遷徙行為。雜食性,以藻類、浮游植物、有機碎屑等為食。在臺灣,於新北、基隆、桃園、南投、嘉義、臺南、高雄、屏東等縣市的河川、湖泊及水庫等水域皆有採獲紀錄。
29.Dermogenys siamensis (魚類) 暹羅皮頦鱵
暹羅皮頦鱵是一種小型魚類,原產於東南亞泰國、越南以及柬埔寨,主要棲息於河川、湖泊或池塘淡水以及半淡鹹水,本魚種是一種水族觀賞魚類,活動於水體的表層。在臺灣,發現於南部高屏溪河川下游平原區的緩流水域,但數量不普遍。
30.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魚類) 團頭魴
團頭魴俗稱武昌魚,為一種大型初級性淡水魚,最大全長可達200公分。原產於中國長江流域中游河段與湖泊。為一種水產養殖魚類。偏好棲息於緩流或靜水的深潭,在湖泊、水庫和河流的靜水域中都可以發現。植食性,以水生植物為食。臺灣引入作為水產養殖魚種,主要放養於大型水庫或湖泊,目前中南部地區部分水庫、湖泊以及埤塘尚可發現放流及養殖之族群,但不普遍,於日月潭可見到本種魚。
31.Plecoglossus altivelis altivelis (魚類) 本州香魚
本州香魚為香魚的一個亞種,原產於日本本州、四國、北海道以及韓國等地。臺灣原生的河海洄游型香魚已經滅絕,目前臺灣所見的香魚皆屬於人為引入,屬於日本本州地區的亞種,具有陸封型生活史。本州香魚為經濟性淡水養殖魚類。在臺灣,這個魚種喜歡棲息在清澈乾淨的冷水溪流、水庫或湖泊中,目前發現於新北、桃園、苗栗、台中及宜蘭等縣市,以附著在岩石上的藻類及水生昆蟲為食。
32.Vieja melanura (魚類) 黑尾副尼麗魚
黑尾副尼麗魚原產於中美洲墨西哥、瓜地馬拉以及貝里斯,在原產地,棲息於湖泊與河川下游,可適應半淡鹹水域。本魚種是一種水族觀賞魚類,食性為雜食性。在臺灣,目前發現於淡水河流域下游河段以及日月潭中。
33.Copsychus saularis (鳥類) 鵲鴝
黑白色系的鳴禽,由於鳴聲婉轉被作為寵物鳥引進,1990年開始出現在野外並漸漸擴張族群。會捕食原生種動物。
34.Cyanopica cyanus (鳥類) 灰喜鵲
與喜鵲同為人為引入臺灣的鴉科鳥類,以臺南的族群規模最大,有與喜鵲競爭的趨勢。淺藍色的飛羽及尾羽是最大的特徵,性吵雜,常成群活動,亦會多對共同繁殖。
35.Estrilda melpoda (鳥類) 橙頰梅花雀
全長約10cm,臉頰有醒目橙班,嘴喙紅色。喜結群活動,覓食草籽及小型昆蟲。原產於西非,入侵至多國。目前危害狀況不明,可能與近似物種競爭資源。
36.Geopelia striata (鳥類) 斑馬鳩
小型鳩鴿,身體灰褐色且有黑色條紋。出現於都會或近郊的綠地及開闊環境,於地面取食果實、種子及昆蟲。目前台灣僅限高雄地區有穩定族群,危害狀態不明。
37.Ianthocincla chinensis (鳥類) 黑喉噪眉
原產於中國南方及中南半島的噪眉科鳥類,鳴聲婉轉多變,因此被作為寵物鳥引進。目前臺灣主要族群在北部及中部低海拔山區,危害狀態不明。
38.Pavo cristatus (鳥類) 藍孔雀
雉科孔雀屬的鳥類,體型龐大,雄鳥外觀亮麗、雌鳥較為樸素。過去因颱風使畜養的14隻個體逃逸至金門野外,由於缺乏天敵且食物充裕,目前在野外繁衍至2000隻左右。其鳴聲對於部分居民而言是噪音,且會造成農損,亦有人擔心會影響飛安。雖然金門縣政府有執行移除,甚至以收購方式鼓勵民眾捕捉,但成效不彰。
39.Sturnia malabarica nemoricola (鳥類) 栗尾椋鳥
起初作為寵物鳥引進,而後在野外建立穩定族群的椋鳥,全身大致為灰色調,外側尾羽栗色。經常成群活動,主要在樹冠層覓食,可能會與本土鳥種競爭巢位。
border
border border b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