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 Fejervarya cancrivora (兩棲動物) 海蛙海蛙分類上與台灣原生的澤蛙同屬,乍看之下很像大型的澤蛙,而且體型大上很多倍。體長大約5到9公分,背部具有花紋,有些個體具有背中線。吻端鈍尖,眼鼻線黑色明顯,鼓膜明顯。後肢趾間接近全蹼,而澤蛙則是半蹼。雄蛙具有一對咽側下方的外鳴囊,亦可與單一外鳴囊的澤蛙區分。 |
115. | Kaloula pulchra (兩棲動物) 花狹口蛙本物種在1997年十月在高雄市林園區的一處軍營發現,發現者是在營區擔任預官的潘彥宏老師。當時並未留下標本,直到隔年六月,發現者在次採集本種,並將樣本送往台灣大學,由楊懿如博士確認為花狹口蛙,成為本物種在台灣的初次紀錄。由於發現地點與高雄港區有鄰近的地緣關係,一般相信這個物種可能藉由商船或原木貿易攜帶來台。 |
116. |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兩棲動物) 斑腿樹蛙斑腿樹蛙主要以無脊椎動物為主食,但是偶而也會吞食小型的脊椎動物,與布氏樹蛙相比,斑腿樹蛙有較大的體型,也有較大量的窩卵數(Wu et al. 2010)。當斑腿樹蛙出現在布氏樹蛙的棲息環境之後,通常只剩下斑腿樹蛙可以存活(Yang and Chen 2016; 2017)。此外,張氏樹蛙屬(Zhangixalus)的成員在台灣形成高度的特有性,如果本種進入其他張氏樹蛙屬的棲息環境,也可能產生嚴重的衝擊。 |
117. | |
118. | Rhinella marina (兩棲類) 蔗蟾蔗蟾被引進至世界各地,以作為對甘蔗或其他作物之害蟲的生物防制之用。但其本身卻也在被引入的地區成為有害的動物。蔗蟾會捕食任何牠能取得的生物,也會捕食其他原生的兩生類物種,並與原生物種競爭食物與繁殖地。他們的毒液會使接觸到他們的家畜與野生動物,例如狗、貓、蛇與蜥蜴,生病與死亡。當它面臨危險時,他們能噴射毒液,距離超過 1 公尺,如果毒液揉進眼睛會引起極端的痛苦。曾經紀錄到,人類因食用蔗蟾或蔗蟾卵,而造成傷亡。 |
119. | Felis catus (哺乳類) 貓貓 ( Felis catus) 約在三千年前在地中海東部地區開始被人類豢養。由於貓被珍視為寵物,自然而然地被人類帶至世界各地。貓是個值得注意的掠食者,牠威脅到原生的鳥類與其他動物,尤其是在長期獨立演化、比較沒有掠食者的海島上。 |
120. | Rattus exulans (哺乳類) 緬甸小鼠緬甸小鼠 ( Rattus exulans) 是 3 種與人類關係密切的家鼠屬老鼠中體型最小的。皮毛是棕色的,尾巴長度比頭體長略長或略短。一般認為緬甸小鼠會掠捕原生的昆蟲、蜥蜴和鳥類,會囓食原生植物,也是一個農業有害動物。似乎每個玻里尼西亞人到過的群島都有緬甸小鼠,但不是群島中每個島嶼都有緬甸小鼠落地生根。 |
121. | Anolis sagrei (爬行動物) 沙氏變色蜥本物種在台灣的首次記錄為2000年9月,由旅居台灣的外籍人士Gerrut Norval在嘉義三界埔捕獲一雌二雄。這些樣本被送往德國森肯堡自然博物館進行鑑定。同年11月,同一地區捕獲了28隻個體,並保存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入侵的來源不明,但是根據Guana Island的入侵經驗,推測可能是引入的植栽之中藏有本種的蛋而產生。粒線體DNA的定序顯示本入侵族群可能來自佛羅里達州,因為目前台灣的遺傳特徵與當地(亦為入侵族群)最為類似。
2006年,本物種進一步在花蓮被記錄,在七星潭地區形成高密度的族群,並在東華大學等其他數個地區零星出現。約在2014至2015年間,第三個族群出現在新竹。至今為止,嘉義、花蓮、新竹三個縣市是有沙氏變色蜥確定入侵的地點。
沙氏變色蜥的入侵速度即為迅速,由於牠們快速的世代交替與高度的遺傳變異,牠們可以迅速演化適應當地的氣候與棲地條件。受到入侵的地區會呈現極高的族群密度,只能抑制族群往外擴張,很難將族群完全清除。 |
122. | Caiman crocodilus (爬行動物) 眼鏡凱門鱷眼鏡凱門鱷( Caiman crocodilus),是目前數量最多鱷魚,也是皮革產業中產量最多的物種。原產於南美洲和中美洲,眼鏡凱門鱷已經被引入美國,波多黎各和古巴,而且已經建立族群。它經由雜交和競爭,威脅到原生的鱷魚,因為它具攻擊性,也會威脅到人類和寵物,一般認為,它引進了一種被稱為凱門鱷舌蟲的外來寄生蟲,感染了波多黎各當地的魚類物種。 |
123. | Chamaeleo calyptratus (爬行動物) 高冠變色龍雖然大型的成年個體有機會捕捉小型哺乳類甚至小型的雛鳥,但是變色龍基本上仍然是以昆蟲為主食(Krysko et al. 2004),目前高冠變色龍使用的棲地本身就是一個高度干擾的區域,而變色龍主要的食物可能也是當地外來植被上面依存的昆蟲(例如蟑螂)。然而,如果這個物種擴散到其他的天然區域,牠們就有可能與原生的攀木蜥蜴發生食性上的競爭。 |
124. | Gekko gecko (爬行動物) 大壁虎本物種在台灣的早期記錄可追溯到日本時代(Okada 1936),當年在台北植物園與台南各有一筆記錄,每次各有一隻的採集記錄。因此1980年代晚期的野生動物保育法甚至曾經本物種列於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之中。然而由於本物種體型碩大、行蹤並不隱密,不太可能存有潛藏的族群卻不被人發現,因此在本土的兩爬調查較為完整之後,多數的兩爬學者認為早年的記錄可能是無意間經於貿易管道進入台灣,並不是穩定的原生族群,因此將其從保育法規中移除。
本物種的野生個體在2008年再度發現,由Norval et al.(2011)在台中記錄,但是可能沒有形成穩定的入侵族群。2013年,壁虎蛋與剛出生的壁虎在高雄市由Ming-Hung Hsu與Chi-Yu Huang兩位學生發現,為本種在台灣首次的繁殖記錄(Lee et al., 2019)。本種的來源不明,可能由藉由貨船無意入侵,也有可能是寵物飼養者逃逸或釋放。 |
125. | Hemidactylus frenatus (爬行動物) 疣尾蝎虎住家常見的壁虎,疣尾蝎虎( Hemidactylus frenatus),如今在亞洲和印度太平洋的天然分布區之外,已在全球至少87個地方立足;這些新地方有許多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偏遠小島。在將疣尾蝎虎引入的太平洋島嶼上,研究人員已證實牠們是造成在城市和郊區環境中競爭置換其他相同尺寸或較小壁虎物種的原因。研究也證實,都市化的結果使得棲地簡化和人工光源周圍聚集了食物資源,促使疣尾蝎虎比其他夜行性的壁虎物種獲得間接性的競爭優勢;而牠們在天然分布區之外的生存能力,對生態上相似之特有壁虎的生存也構成威脅。 |
126. | Iguana iguana (爬行動物) 美洲綠鬣蜥美洲綠鬣蜥( Iguana iguana)原產於拉丁美洲的熱帶區,可以長到體長約 1.5 m,重量4~5 kg。它生活在溫暖的沿海地區,低海拔地區和水道內,特別是樹木伸到水面的地方。他們還居住在紅樹林和鹽水棲地,但需要獲得淡水。在美國和歐洲,它都是受歡迎的寵物,綠鬣蜥的飼主往往沒有意識到蜥蜴的空間需求,當它們長得太大時,只好把它們釋放到市郊。波多黎各把綠鬣蜥列為外來害蟲。它也大量集中出現在佛羅里達州南部的城郊地區。它會吃入侵植物的果實,因而會幫助入侵植物擴散。一些實驗室確診的人類沙門氏菌感染病例,已把它列病菌來源。 |
127. | Norops sagrei (爬行動物) 沙氏變色蜥沙氏變色蜥( Norops sagrei)的特徵是其可伸縮喉囊,喉囊呈黃色或橘紅色,喉囊底部中央常有一白色條紋。沙氏變色蜥是一個廣食動物,喜歡棲息在受干擾地區的開放植被中。它是棲息在地面的物種,但也會爬到幾英尺高的樹木和灌木上。沙氏變色蜥會和綠蜥( Anolis carolinensis)以及其他引入的同類蜥蜴競爭。沙氏變色蜥也會捕食綠蜥的幼體。 |
128. | Physignathus cocincinus (爬行動物) 綠水龍綠水龍( Physignathus cocincinus)是雜食性動物,但主要以昆蟲與軟體動物為主,牠們在台灣還偶而會攝食斯文豪氏攀蜥( Diploderma swinhonis)或黃口攀蜥( Diploderma polygonata),褐樹蛙( Buergeria robusta),鐵線蛇( Calamaria pavimentata),甚至小型齧齒類(Ciou 2015)。因此,綠水龍的掠食能力可能在入侵地造成動物的威脅。 |
129. | |
130. | 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 (爬行動物) 紅耳巴西龜紅耳的滑動者(紅耳巴西龜(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是受歡迎的寵物,由於被釋放到野外,已經在世界上許多地方建立族群。它是發現在淡水與半鹹淡的水中, 包括海岸的沼澤池塘而且被認為與本土水生的海龜競爭。它是雜食性動物,會吃昆蟲、小龍蝦、蝦、蠕蟲、蝸牛、兩棲動物與小魚以及水生植物。 |
131. | |
132. | Barbonymus gonionotus (魚類) 銀高體鲃銀高體鲃原產於亞洲湄公河與湄南河、馬來西亞半島、蘇門答臘以及爪哇。在東南亞,已有從養殖業中逸出並在河流中建立族群的例子,並成為東南亞幾個島嶼上捕撈漁業的基礎。可用於在水庫中攝食生長過多的植被。通常以新鮮的方式出售,偶爾可在水族館貿易中見到。目前在臺灣已廣泛出現在西南部的溪流下游水域。 |
133. | Carassius auratus (魚類) 金魚原產於亞洲,由於它是受歡迎的池塘和水族館觀賞魚,目前已被引入全世界各地。在刻意與無意間的放養,意味著這個物種已經在許多新的地方形成野生族群。有關人士提出了關於金魚對水生生物族群的影響,包括增加濁度,捕食本地魚類以及促進藻類大量繁殖。 |
134. | Carassius cuvieri (魚類) 高身鯽高身鯽原產於日本,為日本特有魚種。為一種初級淡水魚。屬於一種雜食性魚類,幼魚以浮游動物為主食,成魚以植物、藻類、腐植質、甲殼類以及水生昆蟲為食。過去引入臺灣作為水產養殖魚類。在臺灣主要棲息於水流較緩的河川中下游、湖泊、池塘或水庫。包括新北、基隆、桃園、新竹、苗栗、臺中、臺南、高雄、屏東、宜蘭及花蓮等多個縣市皆有採獲紀錄,但整體而言,族群數量並不普遍。 |
135. | Chitala ornata (魚類) 飾妝鎧弓魚飾妝鎧弓魚原產於中南半島湄公河流域。在原產地,這個魚種棲息在中大型河川以及水塘中。在原產地為可食用經濟魚種,在世界範圍則普遍做為水族觀賞魚種飼養。在臺灣,目前可在嘉義、台南以及高雄等縣市的水庫以及大型水塘中發現。由於該魚種為掠食性魚種,因此可能對臺灣原生的淡水魚類、蝦、蟹、水生昆蟲等動物造成直接的捕食威脅。 |
136. | Cichla ocellaris (魚類) 皇冠三間皇冠三間( Cichla ocellaris)是一個食魚動物,已被引入作為休閒垂釣魚種。有研究認為,引進此物種後,它會和本地物種競爭資源,對於整個食物鏈產生一系列的影響,但也有矛盾的研究結果顯示,引進皇冠三間會使本地魚類族群數量增加。 |
137. | Cirrhinus molitorella (魚類) 鯁鯁為一種初級性淡水魚。原產於熱帶亞洲,包括湄公河,湄南河,南屯河,邦非河、南盤江流域以及紅河。為一種水產養殖魚類。生存於急流和緩流的深水區。成群棲息在大型以及中型河流的中底層水域,在雨季進入遭洪泛淹沒的森林區。野生種群有明顯的遷徙行為,但養殖的種群可能已失去遷徙行為。雜食性,以藻類、浮游植物、有機碎屑等為食。在臺灣,於新北、基隆、桃園、南投、嘉義、臺南、高雄、屏東等縣市的河川、湖泊及水庫等水域皆有採獲紀錄。 |
138. | Clarias batrachus (魚類) 蟾鬍鯰(泰國土虱)蟾鬍鯰原生於東南亞,被引入至許多地方以作為養殖漁業之用。由於牠們能在地面上移動,所以蟾鬍鯰的英文俗名稱為步行鯰(walking catfish)。牠們被認為是機會主義型的覓食者,且可以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存活數個月。在乾旱時,蟾鬍鯰會聚集在獨立的水池中,捕食其他的物種。目前,牠們已入侵了許多水產養殖場,並捕食池中養殖的魚類。已知蟾鬍鯰為一種底棲性、夜行性並靠觸覺的雜食性動物,以捕食大量的水生昆蟲、蝌蚪與其他魚類為生。 |
139. | Coptodon zillii (魚類) 吉利慈鯛在其原生的熱帶地區,吉利慈鯛( Tilapia zillii)是一個重要的食用魚以及水產養殖用魚。吉利慈鯛提供埃及70%的養殖產量,但在其原生地之外,這個淡水魚能在鹽度高的水域生存且建立族群,只有低溫能限制其生存。經常被引入用來控制水草,吉利慈鯛會經由清除水生植物和對其他魚類的侵略行為,改變當地底棲生物群落。 |
140. | Ctenopharyngodon idella (魚類) 草魚草魚( Ctenopharyngodon idella)是一種大型鯉科魚類,被引入全世界以控制水生植物以及當作食用魚。它是一種貪吃的覓食者,能以非常高的效率去除水生雜草。不過他們也會完全移除水系中的植被,造成生態影響。草魚也會與本土魚類競爭或者攜帶寄生蟲,例如亞洲絛蟲( Bothriocephalus opsarichthydis),此對引入的水域,引發其他不良影響。 |
141. | Cyprinus carpio (魚類) 鯉魚鯉魚為食用性魚類,因被作為食物中的蛋白質來源而引進世界各地的熱帶及亞熱帶溫帶水域。鯉魚已經被養殖了2500年,是一種受歡迎的垂釣與觀賞魚類;也是世界第三大最常被引進的物種。但因其攝食的方法會攪動水底的沈積物並將水中的大型植物連根拔起,因此使其成為改變當地魚類、水生物種棲地環境的重要物種。 |
142. | |
143. | Gambusia affinis (魚類) 大肚魚大肚魚( Gambusia affinis)是原產於美國東部和南部淡水的一種小魚。上世紀初被引入全球許多的水道,想作為抑制蚊子的生物,最終變成為一個有害動物。起先大肚魚(又稱食蚊魚)被誤認為抑制蚊子族群的效果勝於原生魚。但其掠食習性會掠食當地經濟魚種的卵及瀕危稀有的原生魚類以及無脊椎動物。大肚魚一但建立族群後就很難以根除,因此減少其影響的最好方法是控制其更進一步擴散。目前仍有為抑制蚊子蓄意放養大肚魚之情形。 G. affinis是與其親源相近的東方mosquitofish( G. holbrooki)的亞種。牠們的外表、行為與衝擊幾乎一樣,因此能使用相同的管理技術處理。在澳洲的 G. affinis實際上指的是 G. holbrooki。 |
144. |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魚類) 白鰱白鰱(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是一種鯉魚,原產於亞洲。白鰱被引入世界各地,供水產養殖使用,也被用來控制自然水域中過度生長的浮游植物。白鰱以消耗與競爭浮游動物族群來改變食物鏈,因而可能會減少原生地的生物多樣性。白鰱也被發現會攜帶和傳播沙門氏鼠傷寒桿菌。 |
145. | 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 (魚類) 大頭鰱大頭鰱( 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俗稱大頭魚原產於亞洲。他們被引入世界各地,供水產養殖使用。它們也可用來控制自然水域中過度生長的浮游植物。此物種有可能會消耗浮游動物族群,競爭改變食物鏈的結構,減少當地生物多樣性。大頭鰱也被發現會攜帶和傳播各種疾病。 Aristichthys nobilis是大頭鰱( 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的同物異名。 |
146. |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魚類) 團頭魴團頭魴俗稱武昌魚,為一種大型初級性淡水魚,最大全長可達200公分。原產於中國長江流域中游河段與湖泊。為一種水產養殖魚類。偏好棲息於緩流或靜水的深潭,在湖泊、水庫和河流的靜水域中都可以發現。植食性,以水生植物為食。臺灣引入作為水產養殖魚種,主要放養於大型水庫或湖泊,目前中南部地區部分水庫、湖泊以及埤塘尚可發現放流及養殖之族群,但不普遍,於日月潭可見到本種魚。 |
147. | |
148. | Oncorhynchus mykiss (魚類) 虹鱒虹鱒(Oncorhynchus mykiss)是世界上最廣泛引入的魚種。原產於北美洲的西部,從阿拉斯加到 Baja 半島,虹鱒(Oncorhynchus mykiss)因休閒漁業及養殖漁業的價值而引進很多的國家。虹鱒是高經濟價值的休閒垂釣魚種,會規則性成群出現在許多地方,且因野外族群難以支撐垂釣的需求。在一些地區,已經出現引入鱒魚的影響,牠們會掠奪或競爭原生魚類與無脊椎動物的生存環境。 |
149. | Oreochromis aureus (魚類) 奧利亞口孵非鯽奧利亞口孵非鯽( Oreochromis aureus)(藍色口孵非鯽)原產於非洲和中東部分地區,是一種全世界重要的食物來源。奧利亞口孵非鯽很容易養殖,因為牠們適應力強、產量豐富、飼料轉化率高。被引入全世界供水產養殖使用,提供許多國家一種重要的蛋白質來源。然而,這些特點也使牠們逃逸後,主宰了許多引入地區的生態環境,取代當地的物種,重組水生生態群落。 |
150. | |
151. | Oreochromis niloticus (魚類) 尼羅口孵非鯽尼羅口孵非鯽( Oreochromis niloticus)是一種高入侵性的魚類,對各種生態系統都會造成困擾,尤其是位於熱帶地區的生態系統。尼羅口孵非鯽有效率的口孵繁殖策略,使它數量增加很快,不僅會排擠原生物種,也會污染和破壞水體平衡。尼羅口孵非鯽是一種常見的水產養殖物種,因為牠相對易於飼養,能快速繁殖。大多數的入侵危害都是來自養殖場。 |
152. | Oreochromis spp. (魚類) 口孵非鯽口孵非鯽( Oreochromis spp.)是慈鯛科三個屬之一,三個屬分別是口孵非鯽屬、帚齒非鯽屬和非鯽屬。這些屬包括70種魚類,其中至少有八種被用於水產養殖。口孵非鯽屬於慈鯛科,其中大部分的非洲種都是口孵者。口孵非鯽的網箱養殖導致周圍環境水質下降,這在靠近生態重要地區時尤其令人擔憂。另外不可避免地從網箱中逃逸和建立野生口孵非鯽有時會導致其他嚴重問題,例如具有文化價值的本地魚類數量(尤其是慈鯛)的減少,以及自然底棲群落的改變。 |
153. | Plecoglossus altivelis altivelis (魚類) 本州香魚本州香魚為香魚的一個亞種,原產於日本本州、四國、北海道以及韓國等地。臺灣原生的河海洄游型香魚已經滅絕,目前臺灣所見的香魚皆屬於人為引入,屬於日本本州地區的亞種,具有陸封型生活史。本州香魚為經濟性淡水養殖魚類。在臺灣,這個魚種喜歡棲息在清澈乾淨的冷水溪流、水庫或湖泊中,目前發現於新北、桃園、苗栗、台中及宜蘭等縣市,以附著在岩石上的藻類及水生昆蟲為食。 |
154. | Poecilia reticulata (魚類) 孔雀花鱂孔雀魚是一種小型底棲魚類,原產於巴西、蓋亞那、委內瑞拉和加勒比群島。這是一個受歡迎的觀賞水族魚種,也常用於遺傳學的研究。在過去,孔雀魚被廣泛地引入各地用於控制蚊蟲,但控制的效果不佳。它廣泛的會佔據水生棲地,並威脅到原生鯉科魚類和鱂魚。它是一種外來寄生蟲的宿主,一般認為,幾個受威脅瀕危物種族群下降的原因,與牠有關。 |
155. | Pterygoplichthys spp. (魚類) 翼甲鯰屬翼甲鯰屬魚類原產於南美洲,是一種受歡迎的水族館鯰魚,由於水族館貿易及其釋放或逃逸而在世界各地建立族群。據報導翼甲鯰屬魚類已經入侵墨西哥、波多黎各、印度、菲律賓、台灣、巴拿馬、特立尼達、圭亞那、日本、秘魯、新加坡、蘇門答臘、馬來西亞、爪哇、夏威夷、佛羅里達和德克薩斯州,其影響包括競爭和競逐其它魚類,改變食物網,增加河岸淤積和侵蝕,破壞捕魚設備並降低捕撈產量。 |
156. | |
157. | Xiphophorus hellerii (魚類) 劍尾魚劍尾魚( Xiphophorus hellerii)原產於中美洲,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觀賞魚,牠已被引進世界各地許多國家。儘管對於劍尾魚( Xiphophorus hellerii)的文獻記載很少,但將其引入自然環境可能會對本地魚類的生態造成影響。 |
158. | |
159. | |
160. | Columba livia (鳥類) 岩鴿岩鴿( Columba livia)原產於歐洲,現已引進世界各地作為食物來源,或用來競賽 。這些鴿子喜歡住在人類居所,如農田和建築物。他們具腐蝕性的糞便造成建築物和紀念碑相當大的破壞,他們還對健康造成危害,因為它們會傳播人類、家禽和野生動物的各種疾病。 |
161. | |
162. | |
163. | Corvus splendens (鳥類) 家烏鴉家烏鴉( Corvus plendens)已經至少在25個國家建立族群。它遍布人類居住的鄉鎮、受干擾地區,尤其是沿海鄉鎮。它甚至可以滲入惡劣的沙漠環境,只要人們已經在那裡生活。家烏鴉在許多區域造成問題,包括作物和畜牧的持續發展性,並對本地鳥類造成風險。它人類病原體的帶原者,但與人類疾病的關聯尚未建立。 |
164. | |
165. | Estrilda astrild (鳥類) 橫斑梅花雀橫斑梅花雀( Estrilda astrild)原產於熱帶和南部非洲,但已被引進許多島嶼國家,在這些國家中,牠們在建立族群這點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此物種主要以草類種子為食,通常出現在開闊的長草平原並靠近人類居住的地方。橫斑梅花雀具有很高的繁殖率,這歸因於其易於歸化的能力。 |
166. | |
167. | |
168. | |
169. | |
170. | |
171. | |
172. | |
173. | Pavo cristatus (鳥類) 藍孔雀雉科孔雀屬的鳥類,體型龐大,雄鳥外觀亮麗、雌鳥較為樸素。過去因颱風使畜養的14隻個體逃逸至金門野外,由於缺乏天敵且食物充裕,目前在野外繁衍至2000隻左右。其鳴聲對於部分居民而言是噪音,且會造成農損,亦有人擔心會影響飛安。雖然金門縣政府有執行移除,甚至以收購方式鼓勵民眾捕捉,但成效不彰。 |
174. | Psittacula krameri (鳥類) 紅領綠鸚鵡紅領綠鸚鵡( Psittacula krameri)原產於非洲中部和亞洲,是一種色彩鮮豔、外觀具特色的鳥類。牠們被公認為全世界最成功的入侵鳥類之一,已在原生地之外超過35個國家中建立族群。紅領綠鸚鵡已被發現會對原生鳥類造成不利衝擊,而且會攜帶病原菌。牠們被認為能在非原生地區成功的繁殖、建立族群和擴大範圍是因為當地和其原生地的氣候相似。 |
175. | |
176. | |
177. | |
178. | Zosterops japonicus (鳥類) 綠繡眼綠繡眼( Zosterops japonicus)是小型鳴禽,自亞洲被引進太平洋地區。它是樹棲型物種,被發現於非常多種的棲地。目前已知他們吃光某些入侵植物的果子,並且幫助他們擴散。我們有理由相信,綠繡眼和本地類似生態區位的鳥類之間可能會有一些競爭,但目前的研究結果,幾乎沒有證據顯示有非常負面的影響。 |